水文设施设备水毁修复采购项目方案-防洪监测预警

一、项目背景
水文设施是监测水情、保障防洪安全、支撑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基础设施,涵盖雨量站、水位站、水文站、数据传输设备及配套供电、防护设施等。近年来,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,极端暴雨、洪水、台风等灾害事件频发,导致大量水文设施遭受水毁损坏——部分雨量站被洪水冲毁、水位站传感器浸泡失效、水文站观测房坍塌、数据传输线路断裂,直接造成雨水情监测数据中断,影响防汛指挥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。
据统计,某流域2024年汛期因洪水导致23处雨量站停运、15个水位监测点数据中断、8座水文站观测设备损毁,不仅延误了洪水预报预警,还增加了下游地区的防洪风险。为快速恢复水文监测能力,保障后续防汛抗旱、水资源调度工作正常开展,开展水文设施设备水毁修复采购项目势在必行。本项目通过采购并修复受损的监测设备、传输系统及配套设施,重建“全覆盖、高精度、高可靠”的水文监测网络,为区域水安全保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
二、现状问题
监测设备损毁严重:洪水冲刷导致雨量计、水位计等前端感知设备移位、浸泡或断裂,如翻斗式雨量计翻斗变形、雷达水位计天线损坏,部分设备因长时间泡水短路报废,无法采集雨量、水位等基础数据。
传输与供电系统瘫痪:野外水文站点的4G/5G通信模块、北斗短报文终端被洪水浸泡,数据传输链路中断;太阳能供电系统(太阳能板、蓄电池)损毁,部分站点因市电线路冲断彻底断电,设备无法正常运行。
观测设施与防护结构损坏:水文站观测平台、测流断面护岸被洪水冲垮,雨量站观测场围栏坍塌;部分站点观测房漏水、墙体开裂,内部设备受潮损坏,无法提供稳定的观测环境。
数据连续性与完整性缺失:水毁期间,大量水文站点停测,导致降雨、水位、流量等关键数据断档,影响洪水过程复盘分析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,对后续防洪预案优化造成阻碍。
应急修复响应滞后:现有修复流程中,设备采购周期长、供应商协调难度大,且部分损毁设备型号老旧、已停产,难以快速匹配替换,导致修复工作延误,错过汛后最佳恢复窗口期。

汛期高洪水位淹没房屋一楼
三、解决思路
优先保障核心功能恢复:按照“先关键、后常规”原则,优先修复防洪重点区域(如水库下游、城市防洪圈)的水文站点,优先恢复雨量、水位、流量等核心监测功能,确保基础数据采集不中断。
标准化采购与适配:统一采购符合国家水文监测标准(如SL61-2021《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》)的设备,优先选择兼容性强、适配现有系统的产品,避免因型号差异导致的集成难题;对老旧停产设备,采购技术参数相当或更优的替代产品,并提供免费调试服务。
强化设备抗毁能力:采购具备高防护等级、抗冲击、耐腐蚀的设备,如防护等级IP68的传感器、抗冲刷的观测平台构件;优化供电与传输系统设计,采用“太阳能+蓄电池+市电”三备份供电系统,“4G/5G+北斗”双模传输,提升设施应对极端灾害的保障能力。
全流程高效协同:建立“需求对接-设备采购-物流运输-现场安装-调试验收”闭环流程,提前与供应商签订应急供货协议,明确3-7天内到货的时限要求;组建专业施工团队,同步开展设备安装与设施修复,缩短工期。
数据补全与校验:修复完成后,通过周边站点数据插补、历史同期数据对比等方式,补全水毁期间的缺失数据;对新安装设备进行至少72小时的稳定性测试,确保数据精度达标(如雨量计误差≤±3%、水位计精度≤±2mm)。

桥梁及测量设备被水冲毁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1、前端监测设备:
雨量监测设备:在受损雨量站重新布设翻斗式遥测雨量计或超声波雨量计,配备防风圈、防堵网,确保在暴雨、大风天气下稳定采集雨量数据;关键站点增设双传感器冗余备份,避免单点故障导致数据中断。
水位监测设备:在河道、水库等受损水位站安装雷达水位计或压力式水位计,选择具备自动温度补偿、抗泥沙干扰功能的产品;安装位置避开水流湍急、易淤积区域,采用钢结构支架固定,提升抗冲刷能力。

水测家雷达水位计SCJ-LD40
流量监测设备:对损毁的水文站,根据河道类型采购对应的流量监测设备——中小河道选用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(H-ADCP),大型河道选用走航式ADCP或雷达流量计,确保精准测量洪水期高流速水流。
2、数据传输与采集设备:

北斗三号数传终端
数据采集终端:采购工业级水文数据采集终端,支持多接口(RS485、4-20mA、脉冲)接入,兼容雨量、水位、流量等多种传感器,具备本地数据存储(≥3年)和断点续传功能,保障数据不丢失。
通信设备:采购遥测终端机和北斗短报文模块,北斗模块支持短报文数据传输(单次通信量≥100字节),确保无公网信号时数据正常上报。

SCJ-RTU01遥测终端机
3、供电与防护设施:
供电设备:采购高转化率(≥18%)的太阳能电池板(功率50-100W)、长寿命锂电池(容量100-200Ah)及充电控制器,形成多备份供电系统;对市电可达站点,采购防雷配电箱,防止雷击损坏设备。
防护与结构设施:采购抗冲刷的观测平台钢板、混凝土护岸构件,修复损毁的观测房墙体与屋顶;为传感器配备不锈钢保护套管,为设备箱加装防盗锁和防水密封条,提升设施抗毁与防护能力。
五、产品选型
翻斗式遥测雨量计:采购符合SL/T195-2015《水文测报装置遥测雨量计》标准的产品,分辨率0.5mm,测量误差≤±3%(降雨强度0.5-4mm/min),承雨口径200mm,外壳采用304不锈钢材质,具备防腐蚀、抗老化特性;配备自动排水装置,避免雨水淤积导致的测量偏差;支持RS485接口和脉冲信号输出,可直接接入现有数据采集终端。
雷达水位计:采购武汉水测家科技高频雷达水位计,测量范围0-50m,精度≤±3mm,分辨率0.001m,防护等级IP68,采用非接触式测量,不受水体浑浊度、漂浮物影响;支持Modbus协议,具备高温(+85℃)、低温(-40℃)适应能力,适合野外极端环境。
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仪(H-ADCP):采购工作频率2MHz的H-ADCP,测量流速范围0.05-5m/s,流量计算精度±2%,支持单波束/多波束切换,可适应宽10-50m的中小河道;内置姿态传感器,自动修正安装角度误差(±15°范围内);具备泥沙浓度监测功能,可同步采集水流含沙量数据,支持RS485接口传输。
水文数据采集终端:采购武汉水测家科技遥测终端机,支持多路传感器接入,内置512M存储芯片,采样频率可设置(1-240分钟/次),支持4G和北斗短报文双模通信,可自动识别网络状态并切换,当4G信号强度弱,自动启用北斗传输;内置数据加密功能,符合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。
太阳能供电系统:采购100W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,光电转换效率≥21%,具备抗冰雹(直径25mm)、抗大风(风速≥12级)能力;搭配100Ah胶体蓄电池,循环寿命≥1200次,支持深度放电(放电深度80%);配备高性能充电控制器,具备过充、过放、短路保护功能,可远程监测电池电量状态。

武汉水测家移动式雷达波测流系统在水文站应用案例
六、场景应用
水库防洪监测修复:某水库下游水位站因洪水冲毁,导致水库泄洪期间无法监测下游水位,修复时采购雷达水位计和双模通信终端,安装在水库溢洪道下游500m处,采用“太阳能+蓄电池”供电,数据实时传输至水库调度中心。修复后,当水库泄洪时,调度中心可实时掌握下游水位变化,精准控制泄洪流量,避免下游村庄被淹。
中小河流水情监测恢复:某流域3处中小河流水文站的H-ADCP被洪水冲走,修复时采购3台水平式H-ADCP,安装在河道平直段,搭配翻斗式雨量计和数据采集终端,采用“4G+北斗”双模传输。恢复后,可实时采集河道流量和流域降雨量数据,通过水文模型预测洪水演进过程,提前6-12小时向下游乡镇发布预警。
城市防洪圈雨量站修复:城市周边5处雨量站因暴雨导致设备短路,修复时采购超声波雨量计(避免翻斗式因泥沙堵塞失效),防护等级提升至IP68,安装在城市防洪堤沿线,数据通过4G网络传输至城市防汛指挥中心。同时,为雨量站配备防风防涝观测井,防止雨水倒灌损坏设备,确保汛期降雨数据连续采集,为城市内涝预警提供支撑。
偏远山区站点供电修复:某偏远山区水位站因洪水冲断市电线路、损毁太阳能板,修复时采购100W太阳能板+200Ah蓄电池+UPS备份供电系统,搭配北斗短报文终端(该区域无4G信号)。系统具备低功耗模式,非汛期可设置每30分钟采集1次数据,延长蓄电池续航至15天以上;汛期自动切换为10分钟/次的高频采集,确保关键数据不遗漏。
通过本项目实施,可在汛后1-2个月内完成受损水文设施的全面修复,恢复区域水文监测网络的完整性和可靠性,不仅能为后续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精准数据支撑,还能通过设备抗毁能力的提升,降低未来灾害导致的设施损毁风险,保障水文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。
武汉水测家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水文水利、气象环保及物联网等领域监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商,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雷达流速仪、雷达水位计、雷达流量计、遥测终端机、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和阵列式雷达波测流系统等设备,公司积极参数现代化水文水利项目,助力水利事业建设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