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水情站点,雨水情监测,雨水情监测预警系统,防汛监测预警,水毁修复,雨量计,水位计

网站导航

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行业资讯
雨水情站点和监控站点水毁修复项目方案
时间:2025-07-25 17:32:38 点击次数:

雨水情站点和监控站点水毁修复项目方案

水毁修复监测

一、项目背景

近年来,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,我国极端暴雨、洪涝等灾害发生频率显著增加,强度不断攀升。雨水情监测预警站点和监控站点作为防汛抗旱、水资源管理的 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,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决策的科学性。然而,这类站点多分布在河道沿岸、低洼地带、水库周边等水文敏感区域,在洪涝灾害中极易遭受水毁 ,设备被冲毁、线路被浸泡、基站被淹没等情况频发,导致数据传输中断、监测功能失效。

据应急管理部统计,2024 年汛期全国因洪涝灾害造成 1200 余个雨水情站点和 800 余处监控站点损毁,部分流域因关键站点失效导致洪水预警延迟 2-3 小时,加重了灾害损失。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 “加强水文基础设施修复与升级,提升极端天气下监测可靠性”,在此背景下,开展雨水情监测预警站点和监控站点水毁修复项目,防汛监测预警,不仅是恢复监测能力的应急之举,更是构建 “韧性水文监测网络” 的关键环节,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、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
防汛监测预警

二、现状问题

设备损毁严重:水毁后,雨量计、水位计等核心监测设备常被洪水冲击变形、泥沙堵塞或完全冲失。例如,2024 年长江中游某水文站的雷达水位计被漂浮物撞击后传感器移位,测量误差达 50cm;淮河沿岸 50% 的翻斗式雨量计因进水短路无法工作,导致降雨数据完全缺失。

基础设施破坏:站点立杆、防护围栏被洪水冲垮,基站房进水浸泡设备,线路管道被冲刷裸露、断裂。某水库周边监控站点的 4G 通信天线被冲倒,光缆被泥沙覆盖,修复需开挖 300 米河道沿岸,工期长达 10 天,严重影响灾后监测数据恢复。

供电通信中断:太阳能电板被洪水浸泡短路、蓄电池被冲走,市电线路因杆塔倒塌中断;低洼区域基站因水位过高导致 4G/5G 信号完全中断,北斗短报文设备因天线损毁无法启用,形成数据 “监测盲区”。2024 年珠江流域某站点因供电通信双中断,连续 7 天无数据上传,错失 3 次中小洪水预警机会。

抗灾标准偏低:原有站点建设未充分考虑极端洪水工况,立杆基础埋深仅 0.5 米(规范要求≥1 米),设备防护等级多为 IP65(水毁高发区需 IP68),导致洪水稍大即发生损毁。例如,东北某中小河流站点因立杆基础浅,在 20 年一遇洪水中整体倾倒,设备全损。

修复效率低下:灾后缺乏标准化修复流程,设备采购、施工调度混乱,偏远站点因交通受阻,物资运输和人员进场困难。2024 年西南山区某站点水毁后,因道路中断,修复队伍徒步 3 天才能抵达,延误了关键监测数据的恢复。

三、解决思路

分级分类修复:根据站点重要性(国家级、省级、县级)和水毁程度(轻度:设备故障;中度:基础设施损坏;重度:整体损毁)制定修复优先级,核心流域控制站、城市防洪预警站优先修复,确保 3 日内恢复基本功能。

强化抗灾设计:对修复站点实施 “提标改造”,立杆基础埋深增至 1.2-1.5 米,采用混凝土浇筑 + 锚杆固定;设备防护等级提升至 IP68,通信供电系统增加冗余备份,满足 50 年一遇洪水防御标准。

构建双保障体系:供电采用 “市电 + 太阳能 + 备用蓄电池(续航≥30 天)” 混合模式,通信实现 “4G/5G + 北斗短报文 + 微波” 三模切换,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不中断;关键站点配备应急卫星电话,保障运维人员通讯畅通。

标准化快速修复:建立 “预制件 + 模块化” 修复模式,提前储备设备备件和立杆、机箱等预制构件,灾后通过无人机勘察定损,24 小时内完成物资调度,轻度损毁站点 48 小时内恢复运行。

建立长效运维机制:修复后加装设备状态监测传感器,实时监测立杆倾斜度、设备浸水状态、电池电量等参数,通过智能运维平台提前预警风险;每季度开展防汛专项检查,及时加固薄弱环节。
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
1、核心监测设备修复与升级

雨量监测设备:对轻度损毁的翻斗式雨量计更换密封组件和翻斗,重度损毁站点更换为防堵塞雨量计,增加防冲击保护罩,分辨率 0.1mm,确保暴雨时不堵塞。

雨量监测设备

水位监测设备:雷达水位计优先修复天线校准和数据模块,损毁严重的更换为 高频雷达测量范围 0-50m,精度 ±3mm,抗波浪干扰能力提升 50%;河道断面增设 GNSS 水位站,通过卫星定位技术辅助验证水位数据。

雷达水位计

视频监控设备:修复高清摄像头镜头、云台驱动组件,更换为星光级夜视摄像头,支持 IP68 防护和 60km/h 抗风等级,镜头配备雨刷器,确保暴雨天气画面清晰,可远程控制旋转角度(0-360°)。

2、基础设施修复

立杆与防护设施:采用 Φ165mm 热镀锌钢管立杆,基础为 C30 混凝土浇筑(尺寸 1.5m×1.5m×1.2m 深),植入 4 根 Φ20mm 锚杆固定;周边设置防撞护栏(高度 1.2m)和排水沟(宽 30cm,坡度 5%),防止雨水倒灌基站房。

基站房改造:对浸水基站房更换防水卷材,墙面刷涂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涂料,地面抬高 30cm,门窗安装防水挡板;新增通风散热系统,避免设备高温运行。

3、通信与供电系统重构

通信设备:修复 4G/5G 天线和光端机,新增北斗短报文终端(通信速率≥100kbps)和 2.4GHz 微波通信模块(传输距离 3km),实现 “地面网络为主、卫星 / 微波备份” 的通信链路。

遥测终端机RTU

供电设备:更换损毁的 60W 太阳能板为 100W 单晶硅板(转换效率 23%),蓄电池升级为 12V/200Ah 磷酸铁锂电池(循环寿命 2000 次),配备 MPPT 控制器和防雷模块(耐流 20kA),市电接入端加装浪涌保护器。

4、状态监测与安全设备

设备状态传感器:立杆安装倾角传感器(测量范围 ±15°,精度 0.1°),设备机箱内置温湿度传感器和浸水传感器(检测阈值 5cm 水深),电池组加装电量监测模块。

安全防护设备:基站房安装红外报警装置和防拆传感器,立杆顶部加装避雷针(保护半径 15m),接地电阻≤4Ω,确保雷击时设备不损坏。

雨水情在线监测预警

五、场景应用

河道洪水监测快速恢复:某流域控制站在洪水后雷达水位计天线损毁,采用模块化修复方案:24 小时内调度备用雷达水位计,安装于加固后的立杆(基础埋深 1.5m),同步修复 4G 通信模块和太阳能供电系统。修复后第 3 天遭遇强降雨,设备稳定输出水位数据(误差≤2cm),为流域洪水预报提供关键数据,较原计划提前 5 天恢复监测功能。

城市低洼区监控站点升级:某市易涝点监控摄像头被洪水浸泡后,更换摄像头,加装雨刷器和防水挡板,立杆基础采用混凝土 + 锚杆固定。在后续台风降雨中,摄像头清晰拍摄路面积水过程,通过 AI 算法识别积水深度(误差≤3cm),联动交通部门提前 30 分钟封闭路段,避免车辆被困。

偏远山区站点抗灾保障:某县级雨量站因山洪冲毁,修复时采用 “防堵塞雨量计 + 北斗短报文 + 30 天续航电池” 组合方案,立杆基础深埋 1.2m 并加装倾角传感器。雨季期间,系统监测到立杆倾斜度达 4°(预警阈值 5°),运维团队及时进山加固,避免设备二次损毁;连续阴雨 15 天后,电池电量仍剩余 40%,确保数据不中断。

水库周边站点智能运维:水库泄洪区监控站点修复后,加装浸水传感器和设备状态监测模块。运维平台显示某摄像头机箱浸水深度 2cm,立即派无人机勘察,发现防护栏破损导致雨水倒灌,维修人员携带预制防水组件 2 小时内完成修复,避免设备短路失效。

通过水毁修复,雨水情站点和监控站点的抗灾能力显著提升,监测数据连续性提高至 98% 以上,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可靠支撑。后续可根据流域特点,进一步优化设备布局和抗灾标准,构建更具韧性的监测网络。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欢迎来电:18571629282

Copyright © 2024 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鄂ICP备2022002065号-1   --WTRExpert English website--

XML地图

QQ在线咨询
销售(微信同号)
18571629282
技术(微信同号)
138712060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