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下水在线监测预警系统解决方案
一、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
1.1 项目背景
地下水是维系生态平衡和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。然而,在城市化和工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,地下水面临着超采、污染等严峻问题,对其进行有效监测和及时预警变得尤为迫切。传统的地下水监测方式存在诸多局限,如数据获取滞后、监测范围有限,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地下水环境状况。因此,构建一套高效、精准的地下水在线监测预警系统,成为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举措。
武汉水测家科技编制本方案借助物联网、感知测量、大数据等先进技术,打造全方位的地下水在线监测预警体系,实现对地下水水位、水质、水温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与及时预警,为水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。

1.2 建设目标
实时监测:对监测区域内地下水的水位、水温以及水质(如 pH、电导率、溶解氧等)参数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,数据采样间隔可在 10 分钟到 24 小时之间灵活调整。
精准传输与智能预警:运用多网融合通信技术,保证监测数据传输成功率不低于 99%,端到端延迟不超过 30 秒;建立智能预警模型,当监测参数超出预设阈值时,能迅速发出预警信息。
智能分析:构建地下水动态分析模型,实现对水位变化趋势的预测和水质异常的及时发现,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。
统一管理:打造一体化管理平台,整合各类监测数据,支持通过 PC 端、移动端等多种终端进行访问和管理。
安全可靠:系统年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(MTBF)不低于 8000 小时,数据存储年限不少于 5 年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。
二、系统总体架构

系统采用 “感知层 - 传输层 - 平台层 - 应用层” 四层架构,实现对地下水监测预警全流程的智能化管理。
2.1 感知层
感知层部署在监测井及周边环境,是数据采集的源头,核心设备如下:
水位监测设备:采用投入式压力式水位计,其测量量程为 0-200m,精度可达 ±0.1% FS,分辨率为 1mm。安装时采用井内悬挂方式,距离井底不小于 0.5m。
水温监测设备:温度传感器与水位传感器集成在一起,测量量程为 - 5~60℃,精度为 ±0.1℃。
pH 值监测设备:使用玻璃电极传感器,量程为 0-14,精度为 ±0.02pH,采用井内浸没式安装。
电导率监测设备:电极式传感器,量程为 0-20000μS/cm,精度为 ±1% FS,与 pH 传感器安装在同一点位。
溶解氧监测设备:荧光法传感器,量程为 0-20mg/L,精度为 ±0.1mg/L,独立进行浸没安装。
井口状态监测设备:红外或振动传感器,检测距离为 0-5m,响应时间不超过 1 秒,部署在井口周界。
所有传感器具备良好的抗干扰和防腐蚀性能,能够适应地下水体的复杂环境,并且支持自动清洗(清洗周期可设置)和校准功能。
2.2 传输层
传输层承担着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安全传输至平台层的任务,采用 “无线为主、有线为辅” 的混合传输模式:
无线传输:优先选用 NB-IoT/4G/北斗卫星通信方式,在山区等信号较弱的区域,辅以 LoRa 自组网或北斗卫星传输,确保监测数据能够全面覆盖传输。
有线传输:对于靠近市政管网的监测点,可以采用光纤传输,保障大数据量的稳定传输。
数据加密:采用国密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,同时支持断点续传和本地缓存。
2.3 平台层
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处理单元,主要包括:
数据中心:采用分布式数据库(MySQL+MongoDB),能够支持每秒不少于 1000 条数据的并发写入,存储容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弹性扩展。
应用服务器:部署在云平台,支持负载均衡和容灾备份,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算法引擎:集成了数据清洗、趋势分析、异常检测等算法,实现对监测数据的智能化处理,为预警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。
2.4 应用层
应用层面向不同的用户群体,提供多样化的功能服务:
Web 管理平台:采用 B/S 架构,兼容主流浏览器,支持数据监控、报表生成、设备管理等功能,方便用户在电脑端进行系统管理。
接口服务:根据提供的协议文档,可以与水资源管理平台、应急指挥系统等第三方系统进行对接,实现数据共享和协同管理。
三、系统核心功能
3.1 实时监测与数据展示
动态显示各个监测点的位置、设备运行状态以及实时监测数据,支持通过电子地图(GIS)进行可视化展示,让用户直观了解监测情况。
以曲线图、柱状图等多种形式展示各项参数的变化趋势,支持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,帮助用户发现数据变化规律。
自动生成监测日报、周报、月报,数据可以导出为 Excel 或 PDF 格式,方便用户进行数据整理和汇报。
3.2 异常预警与应急响应
支持设置多级预警阈值,当监测参数超过相应阈值时,系统会通过短信、APP 推送、声光报警等多种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,确保预警信息的有效传达。
建立完善的预警处理流程,详细记录预警的接收、处置、反馈等全流程信息,形成闭环管理,提高预警处理效率。
在发生突发污染事件时,系统能够自动触发应急监测模式,提高数据采样频率,最高可达 1 分钟 / 次,为应急处理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。
3.3 设备远程管理
支持对传感器参数进行远程配置,如采样间隔、校准周期等,同时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,如电压、信号强度等,及时掌握设备情况。
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,能够识别传感器漂移、通信中断等常见故障,并自动生成维修工单,便于及时进行设备维护。
支持远程升级设备固件,升级过程不会影响数据的正常采集,保证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。
3.4 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
基于 GIS 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处理,生成水位等值线图、水质分布图等,直观展示地下水的空间分布情况。
建立地下水动态预测模型,能够预测未来 7 天水位的变化趋势,精度误差不超过 5%,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前瞻性依据。
针对超采区域、污染风险区,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治理建议,辅助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的管控措施,实现对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。

四、实施方案
4.1 实施流程
现场勘查:
核查监测井的坐标、井深、管径等参数,测试井口周边的通信信号强度,为设备安装和数据传输提供基础信息。
评估供电条件(太阳能 / 市电),确定合适的设备安装方式,确保设备能够稳定供电。
编制详细的勘查报告及点位布置图,提交给甲方确认后,按照确认后的方案进行实施。
设备安装(按点位数量分批实施):
传感器安装:先对井口进行清淤处理,然后采用专用吊架将传感器放入预定深度,确保传感器安装稳固。
终端箱安装:选择距离井口 1-3m 的平整地面,采用混凝土基础进行固定,终端箱防护等级达到 IP66,保证设备安全。
供电系统安装:太阳能板的倾角根据当地纬度进行优化(±5°),蓄电池采用埋地安装方式,起到防冻防晒的作用,确保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。
系统调试(每个点位 1-2 天):
传感器校准:使用标准溶液对水质传感器进行现场校准,水位传感器与人工测深结果进行比对,确保传感器测量精度。
通信测试:进行连续 24 小时的数据传输测试,确保数据传输成功率不低于 99.5%,保证数据的有效传输。
平台配置:将点位属性信息录入系统,设置预警阈值及数据报表模板,完成系统的初始配置。
验收培训(1 天):
按照《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》进行现场验收,提供设备清单、校准记录等相关资料,确保系统符合规范要求。
开展 2 次操作培训,培训内容包括平台使用、设备维护、应急处理等方面,使相关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系统。
五、售后运维服务
5.1 服务体系
服务团队:配置 1 名具有 5 年以上经验的技术负责人和 2 名售后运维工程师,建立 7×24 小时服务热线,随时响应用户需求。
响应机制:对于一般故障,2 小时内进行远程响应,24 小时内解决问题;对于重大故障,1 小时内响应,6小时内到达现场,12 小时内恢复系统运行。
5.2 运维内容
定期巡检:
月度:进行远程数据质量核查和设备状态监测,及时发现数据和设备问题。
季度:到现场检查传感器的清洁度、电池容量、通信强度等情况,确保设备正常运行。
年度:对传感器进行全面校准,更换老化部件(如蓄电池、密封圈等),保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。
备件保障:建立专门的备件库,储备一定数量的传感器(备品率 5%)、通信模块(备品率 3%)等关键部件,确保能够快速更换故障部件。
5.3 质量保障
系统保修期为 1 年,在保修期内免费提供维修、更换服务,保障用户的权益。
承诺系统年数据有效率不低于 98%。
每季度提交运维报告,报告内容包括设备运行状态、数据质量分析、优化建议等,让用户了解系统运行情况。
六、方案优势
技术领先:采用荧光法溶解氧、压力式水位计等先进传感器,测量精度高,稳定性强,能够准确反映地下水的实际状况。
灵活扩展:支持后期增加监测参数,无需更换终端设备,降低了系统升级的成本和难度。
节能设计:采用低功耗芯片及自适应采样技术,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保障在连续阴雨 30 天的情况下正常工作,也可选择锂电池供电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。
安全可靠:具备防盗窃、防破坏功能,数据传输过程采用加密处理,符合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(GB/T 22239-2019)二级标准,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。
本方案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调整,我们武汉水测家科技将凭借专业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服务体系,为地下水监测预警提供全方位的保障,助力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