移动缆道雷达波测流系统在汉江流域防汛测验中的应用
汉江作为长江最大支流,流域横跨陕西、湖北、河南三省,全长 1577 公里,汛期受上游强降雨、水库泄洪与下游长江洪水顶托双重影响,河道水文条件复杂多变。流域内汉中、襄阳、荆门、武汉(汉阳段)等重点区域,汛期易出现流速骤升、含沙量波动、支流洪水汇入等情况,传统固定式测流设备覆盖有限,人工测流安全风险高、效率低。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缆道雷达波测流系统,凭借非接触测量、快速测量、抗复杂工况等核心优势,可实现汉江流域干支流防汛测验的 “全覆盖、快响应、高精度”,为流域防洪调度、险情处置与水资源统筹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

水测家科技在水文站建设的阵列式雷达波测流系统
一、汉江流域防汛测验的核心需求与痛点
1.1 汉江流域水文特性与测验需求
汉江流域汛期水文条件呈现三大显著特征,对防汛测验提出差异化要求:
干流跨度大,水文差异显著:上游陕西段(汉中 - 安康)河道狭窄、坡降大,汛期流速可达 4-6m/s,易引发山洪;中游湖北段(襄阳 - 荆门)河道开阔、水流平缓,但支流(如唐白河、蛮河)洪水汇入频繁,流量波动大;下游武汉段受长江洪水顶托,水位高、水流滞缓,需重点监测流量与水位联动关系。
支流密布,监测盲区多:流域内共有支流 1500 余条,其中唐白河、堵河、丹江等主要支流汛期洪水贡献率超 40%,但多数支流缺乏固定测流站,暴雨后易形成 “小流域洪水”,难以及时监测。
水库调度影响大,流量动态变化:汉江流域分布有丹江口、安康、黄龙滩等大型水库,汛期水库泄洪导致下游河道流量骤增,需实时跟踪泄洪过程中的流量变化,评估对下游河道的影响。
基于上述特性,汉江流域防汛测验需满足三大核心需求:一是全流域覆盖,兼顾干流不同河段与支流小流域,消除监测盲区;二是快速应急响应,暴雨洪水突发时,1-2 小时内完成测流部署,避免延误调度时机;三是多工况适配,在高流速、高含沙(上游汛期含沙量可达 30-60kg/m³)、顶托滞流等不同场景下,均能实现精准测流。

水测家科技在水文站建设的移动式雷达波测流系统
1.2 传统测流方式的痛点
当前汉江流域防汛测验主要依赖固定式 ADCP 与人工测流,难以适配全流域复杂需求,存在明显短板:
固定式设备覆盖不足:全流域仅在干流布设 12 个固定式测流站(如汉中、襄阳、仙桃、武汉),平均间距超 100 公里,支流与偏远河段完全无覆盖,2023 年唐白河洪水期间,因缺乏测流数据,导致下游襄阳段防洪调度滞后 2 小时。
人工测流安全风险高:上游狭窄河段需人员涉水或乘船测流,汛期高流速、漩涡环境下,2022 年曾发生 1 起人工测流船只倾覆事故;中游开阔河段人工测流需布设多条垂线,耗时 3-5 小时,数据滞后严重。
抗复杂工况能力弱:传统 ADCP 在 高含沙环境下,传感器易被泥沙堵塞,2023 年安康段汛期曾因泥沙淤积导致 3 天数据中断;下游顶托段水流紊乱,ADCP 流速测量误差超 8%,无法满足调度精度要求。
跨区域协同差:陕、鄂、豫三省测流数据分散存储,缺乏统一平台联动,暴雨洪水跨省份传播时,数据共享滞后,影响流域联防联控。

水测家科技在水文站建设的移动式雷达波测流系统
二、流域级运维保障与未来优化
2.1 跨区域运维保障机制
为确保系统在汉江流域长期稳定运行,建立 “三省协同、分级负责” 的运维保障体系:
省级统筹:由汉江流域防汛指挥部牵头,制定统一的系统运维标准(如汛前检修、备件储备、技术培训),每半年组织一次三省联合运维演练;
市级负责:陕、鄂、豫三省各市级防汛部门负责辖区内系统的日常维护(如汛前清洁、电池充电、信号测试),建立运维档案,记录设备运行状态;
技术支撑:武汉水测家组建流域专属技术团队,提供 7×24 小时远程支持,偏远区域可协调就近城市技术人员 24 小时内到场维修。
2.2 未来优化方向
结合汉江流域防汛测验的长期需求,后续将从三方面深化系统应用,提升流域监测智能化水平:
无人机 + 雷达协同测流:推广武汉水测家无人机挂载式雷达流量计,针对汉江干流宽阔河段(如襄阳段宽度 1200m),通过无人机沿断面飞行实现流速全域扫描,提升宽断面测流精度;
AI 流量预测模型:在流域防汛平台融入 AI 算法,基于系统历史测流数据、气象数据(降雨量、气温)与水库调度数据,构建 “降雨 - 径流 - 流量” 预测模型,提前 6-12 小时预测河道流量变化,为防洪调度提供更长决策窗口;
流域数字孪生融合:将系统实时数据接入汉江流域数字孪生平台,通过三维可视化展示干支流流量、水位动态变化,模拟不同水情下水文数据。

水测家科技在水文站建设的阵列式雷达波测流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