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项目方案

一、建设背景
重点流域作为区域水资源的重要载体,维系着生态平衡、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需求。然而,随着工业化、城镇化快速发展,入河排污口数量激增、管理混乱,对流域水环境构成严峻挑战。大量未经有效处理或超标的污水直排入河,致使水体污染加剧,部分流域水质恶化至劣 V 类,水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,不仅威胁水生生物生存,还引发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隐患,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。
为贯彻落实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》,强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,推进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刻不容缓。本项目旨在通过系统整治与智能升级,借助武汉水测家科技先进产品,构建全面、精准、高效的入河排污口监测,实现排污口 “身份明晰、排放可控、监管有力”,推动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,守护水生态安全。

二、现状问题
排污口底数不清,分布杂乱:部分流域尚未完成全面排查,排污口数量、位置、类型不明,存在大量隐蔽排污口;已排查出的排污口分布无序,部分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、生态敏感区,严重违反相关法规。
排放监管缺失,超标严重:超 70% 的排污口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,依赖人工定期抽检,数据时效性差;部分已设监测设备老化、损坏,监测指标不全,导致大量超标排放行为难以及时发现、制止,如某化工园区排污口长期化学需氧量(COD)超标 3 - 5 倍。
标识与设施不规范,溯源困难:多数排污口未设置规范标识牌,无排污单位、排放污染物种类、排放标准等关键信息;排污通道破损、渗漏,缺乏必要的采样井、计量装置,一旦发生污染事件,难以快速溯源、追责。
管理协同不足,信息孤岛严重:生态环境、水利、住建等多部门对排污口管理职责交叉,缺乏有效协同机制;各部门数据独立存储、格式不统一,无法共享共用,制约综合决策与监管效能提升。
应急响应滞后,风险防控薄弱:面对突发排污事件,缺乏快速响应预案与应急处置能力,如暴雨引发污水溢流时,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导致污染范围扩大,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冲击。

三、解决思路
全面排查溯源,厘清排污家底:组织专业排查队伍,综合运用无人机航拍、水下探测、管线排查等技术,对重点流域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;建立 “一口一档”,详细记录排污口位置、类型、排放源、污染物种类等信息,为后续监管提供基础数据。
分类分级整治,规范排污行为:依据排查结果,按照 “依法取缔一批、清理合并一批、规范整治一批” 原则,对违规设置、位于敏感区域的排污口坚决取缔;对分散、规模小的排污口进行清理合并;对保留排污口,完善标识牌、采样井、计量设施等,确保排放规范。
构建智能感知,强化实时监管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水质、水量监测设备及视频监控系统,搭建全时段、全指标的在线监测网络;利用 4G/5G、LoRa 等通信技术,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,实现排污口 24 小时动态监管,超标排放自动预警。
整合部门资源,实现协同共治:建立生态环境牵头,水利、住建、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,明确职责分工,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共享数据信息,联合开展执法检查,形成监管合力。
完善应急体系,提升风险防控:制定排污口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,明确应急响应流程、处置措施;组建应急抢险队伍,配备应急监测、处置设备,定期开展应急演练,确保面对突发情况能迅速响应、有效应对,将污染损失降至最低。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
水质监测设备:在重点排污口、饮用水源地周边排污口,安装武汉水测家科技的多参数水质监测仪,可实时监测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、总磷、总氮、pH 值等关键水质指标,测量精度高、响应速度快,具备自动清洗、校准功能,适应复杂水质环境。

水量计量设备:在排污通道安装武汉水测家科技的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,精准计量污水流量,量程范围广、测量误差小,支持双向流量测量,可满足不同规模排污口水量监测需求。
视频监控设备:在各排污口上方、周边关键位置,部署武汉水测家科技的高清智能摄像头,具备红外夜视、自动变焦功能,通过 AI 算法实现水体颜色异常、漂浮物、偷排行为智能识别,实时抓拍、录像,辅助监管执法。

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:采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遥测终端机(RTU),作为硬件感知体系的 “神经中枢”,采集水质、水量、视频等数据,支持多接口接入,具备数据缓存、断点续传功能;利用 4G/5G 通信模块或 LoRa 无线传输模块,将数据稳定上传至监管平台。
辅助设施:为保障设备稳定运行,配套建设防护箱、防雷装置、太阳能供电系统(适用于无市电区域);在排污口设置规范采样井,方便人工采样比对,确保监测数据准确性。
五、产品选型
多参数水质监测仪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SCJ-M400多参数水质监测仪,可同时测量 COD、氨氮、溶解氧、浊度、pH 值等 8 - 10 项指标;采用模块化设计,便于后期拓展监测指标;防护等级 IP68,可长期在水下 1 - 3 米稳定工作,适应高湿度的排污口环境;支持 RS485及 Modbus 通信协议,可无缝接入遥测终端机。
超声波流量计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超声波流量计,管径适用范围 DN50 - DN2000,测量精度 ±1%,可精准测量低流量、高流量工况下的污水流量;采用外夹式或插入式安装方式,无需断水、破管施工,安装便捷,1 - 2 小时内即可完成安装调试;内置温度补偿功能,自动消除水温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;具备空管检测、自诊断功能,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,发现故障自动报警;支持 4 - 20mA 模拟量和 RS485 数字量输出,接入遥测终端机与监管系统实现数据交互。
高清智能摄像头:选用智能高清智能摄像头,分辨率 200 万 - 400 万像素,可清晰捕捉排污口周边画面;具备红外夜视功能,夜视距离可达 30 - 50 米,满足夜间监控需求;内置 AI 智能分析模块,可实时识别水体颜色异常(如变红、变黑)、水面漂浮物(垃圾、油污)及偷排行为(车辆偷倒、私接管道排放),识别准确率≥90%;支持 360° 旋转、变焦功能,远程控制云台,灵活调整监控角度;支持 4G/5G 无线传输,将视频画面实时传输至监管平台,实现远程监控。
遥测终端机(RTU)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SCJ-RTU01遥测终端机,支持多路传感器接入,可同时采集水质、水量、图片等多种数据;内置512M大容量存储芯片,可缓存 1 - 3 个月数据,直接存储3年以上数据,确保数据不丢失;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可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、打包;支持 4G/5G、LoRa、北斗短报文多模通信,在无公网信号区域自动切换至 LoRa 或北斗传输;具备远程配置、升级功能,可通过监管平台远程调整设备参数、更新升级程序,适应野外恶劣环境。
太阳能供电系统:针对无市电接入或市电不稳定的排污口站点,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太阳能供电系统,包括 100 - 200W 单晶硅太阳能板、12V/100 - 200Ah 蓄电池及太阳能控制器;太阳能板光电转换效率≥20%,抗风等级高,抗冰雹能力强;支持深度放电,满足设备连续阴雨天 3 - 5 天的供电需求;充电控制器具备过充、过放、短路保护功能,可智能调节充电电流、电压,延长电池使用寿命。
五、场景应用

工业排污口监管:某化工园区多个排污口安装武汉水测家科技监测设备后,实时监测污水中 COD、氨氮、浊度等污染物浓度及流量。一旦某排污口 COD 浓度超过排放标准(如 100mg/L),系统立即自动预警,推送短信、平台弹窗至园区环保负责人及生态环境部门监管人员;监管人员通过平台查看实时视频,核实超标情况,若确认为违规排放,迅速启动执法程序,追溯污染源,责令企业停产整顿,有效遏制工业污水超标排放,园区周边河流 COD 浓度均值较整治前下降 30%。
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监测:某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安装多参数水质监测仪与流量计,实时掌握处理后污水达标排放情况及排放量。当监测到氨氮浓度接近排放标准上限(如 15mg/L)时,系统提前预警,提醒污水处理厂调整工艺参数;同时,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查看污水处理厂日、周、月排污数据报表,评估处理效果,督促其提升处理能力,确保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,保障下游河流生态安全。
农业面源排污口防控:在某重点流域周边农田退水口,安装水质监测仪与视频监控设备。雨季来临时,实时监测农田退水中总磷、总氮浓度,当发现浓度异常升高(如总磷>0.5mg/L),结合视频画面判断是否因农田过度施肥、农药滥用导致污染;监管部门联合农业农村部门,及时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,推广生态种植模式,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入河,保护流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加剧。
饮用水源地保护:在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周边排污口,加密部署监测设备与高清摄像头,24 小时严管严控。一旦监测到水质异常或发现可疑排污行为,系统即刻触发预警,启动应急响应预案;环保、水利等多部门迅速联动,开展溯源排查,采取截污、治污措施,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,守护居民 “水缸”。
应急处置场景:汛期,某流域因强降雨导致部分排污口污水溢流。安装在排污口的监测设备与摄像头实时捕捉溢流情况,迅速将数据、画面传输至监管平台;平台根据预设预案,自动调度应急抢险队伍,携带便携式监测、处置设备赶赴现场;通过平台远程指挥,抢险人员快速设置围堰、开启应急抽排设备,将溢流污水引入临时处理设施,避免污染扩散;同时,利用监测设备实时跟踪水质变化,直至污染隐患解除,有效提升流域应对突发排污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