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方案,水文监测设备

天然河道流量监测选点踏勘
一、项目背景
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国家水安全、支撑经济社会发展、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石。近年来,随着我国工业化、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在防洪减灾、水资源调配、灌溉供水、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短板逐渐凸显。尤其是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设施老化、功能不完善、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,导致工程效益难以充分发挥,无法满足新时代乡村振兴、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对水利工作的要求。
为贯彻落实《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》,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,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效能和智能化管理水平,开展智慧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十分必要。该类项目通过对现有水利工程(如中小型水库、灌排渠道、泵站、堤防等)的配套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和新建,完善监测、通信、调度、管护等功能,构建 “功能完善、智能高效、安全可靠、绿色生态” 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,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二、现状问题
配套设施老化残缺:大量中小型水库、泵站的观测设备、启闭机、输配电系统等配套设施老化严重,部分渠道衬砌破损、渗漏严重,灌溉水利用系数低;堤防工程的防浪墙、护坡、监测设施等存在不同程度损坏,防洪能力下降。
监测能力不足:缺乏完善的水文、水质、工程安全等监测体系,多数中小型水利工程仍依赖人工巡检,数据采集不及时、不准确,难以实时掌握工程运行状态和水情变化,对突发事件的响应滞后。
智能化水平低:水利工程的调度、管理仍以传统方式为主,缺乏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决策系统,水资源调配效率低,无法根据实时水情、用水需求动态调整运行方案。
管护机制不健全:基层水利管护队伍力量薄弱,专业技术人员匮乏,设施维护保养不到位;部分工程产权不清、责任不明,导致 “重建设、轻管理” 现象普遍,影响工程使用寿命和效益发挥。
生态功能弱化: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时未充分考虑生态保护,配套的生态流量下泄、水质净化、水土保持等设施缺失,导致河道断流、水体污染、生态退化等问题,影响流域生态平衡。

武汉水测家科技助力水文站建设-流量比测
三、解决思路
补齐设施短板:针对现有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薄弱环节,开展老化设备更新、渠道防渗衬砌、堤防加固、泵站改造等工程,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,确保防洪、供水、灌溉等基本功能达标。
构建智能监测网络:整合物联网、传感器、通信等技术,在水库、渠道、泵站、堤防等关键部位布设监测设备,实现水位、流量、雨量、水质、工程结构安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,为工程管理提供数据支撑。
推进智能化改造:对泵站、闸门等控制性工程进行自动化改造,安装远程控制设备和智能调度系统,实现水利工程的远程监控、自动运行和优化调度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。
健全管护体系:建立 “部门主导、专业管护、社会参与” 的水利工程管护机制,加强基层管护队伍建设和技术培训,完善管护经费保障机制;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管护平台,提升管护效率和精细化水平。
强化生态配套:在水利工程配套建设中融入生态理念,增设生态流量监测与调控设施、滨水绿化、水土保持工程等,改善流域生态环境,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。

灌溉渠道水流量在线监测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水文水情监测设备:在水库、河道、渠道等关键节点布设水位、流量、雨量监测设备。水位监测采用雷达水位计、超声波水位计,实现非接触式测量;流量监测选用声学多普勒流速仪(ADCP)、电磁流量计等,精准计量过流能力;雨量监测安装翻斗式遥测雨量计,实时掌握降雨动态。
工程安全监测设备:针对水库大坝、堤防、泵站等建筑物,部署变形监测(GNSS 接收机、测斜仪)、渗流监测(渗压计、渗流量仪)、结构应力监测(应变计、应力传感器)等设备,实时监测工程结构安全状态,及时发现隐患。
水质与生态监测设备:在水源地、输水渠道、河道等区域安装多参数水质监测仪,监测 pH 值、溶解氧、浊度、氨氮等指标;在生态敏感区布设生态流量监测仪、水土保持监测设备(土壤侵蚀传感器、植被覆盖度监测仪),评估生态环境状况。
自动化控制设备:对泵站机组、闸门、启闭机等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,安装电机变频控制器、电动执行器、PLC 控制系统等,实现设备的远程启停、参数调节和故障报警。
数据传输与通信设备:构建 “有线 + 无线” 混合通信网络,采用光纤、4G/5G、北斗卫星等通信方式,确保监测数据和控制指令的稳定传输;在偏远地区部署 LoRa 无线传输模块,实现低功耗、广覆盖的数据传输。
供电与保障设备:为监测和控制设备配备稳定的供电系统,采用市电 + 太阳能互补供电模式,配备蓄电池组和防雷接地装置,保障设备在极端天气下正常运行。
五、产品选型
水文水情监测设备:水位监测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SCJ-LD40雷达水位计,测量范围 0-50米,精度≤±3mm,分辨率 0.001m,具备抗干扰能力和 IP68 防护等级,适应复杂水文环境;流量监测在明渠场景选用该公司的 H-ADCP(水平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),可测量断面流速分布并计算流量,精度高、安装便捷;雨量监测采用翻斗式遥测雨量计,分辨率 0.5mm,支持接入遥测终端机进行数据无线传输,适应野外长期工作。

武汉水测家科技雷达水位计SCJ-LD40
工程安全监测设备:变形监测选用高精度 GNSS 接收机,支持北斗、GPS 双模定位,静态测量精度平面 ±2.5mm+1ppm,实时监测坝体位移;渗流监测采用振弦式渗压计,测量范围 0-1MPa,精度 ±0.1% FS,适用于坝体、堤防的渗压监测;结构应力监测选用光纤应变计,抗电磁干扰,测量范围 - 3000~+3000με,可埋入混凝土内部长期监测。
水质与生态监测设备:多参数水质监测仪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产品,可同时监测 pH 值(精度 ±0.01)、溶解氧(精度 ±0.1mg/L)、浊度(精度 ±1% FS)等指标,具备自动清洗和校准功能,数据通过 RS485 接口传输;生态流量监测采用雷达流量计,非接触式测量河道生态下泄流量,适应浅滩、多沙等复杂场景。
自动化控制设备:泵站自动化控制选用 PLC 控制系统,支持多台机组联动控制和远程通信,配备触摸屏实现本地操作;闸门启闭机改造安装电动执行器,具备手动 / 自动切换功能,控制精度≤0.5mm,支持与调度平台联动。
数据传输与采集设备:数据采集终端选用工业级遥测终端机SCJ-RTU01产品,支持RS485、RS232、SD-12、模拟量、开关量等信号传感器接入,兼容 Modbus、MQTT 等协议,具备数据缓存和断点续传功能;可外接通信模块采用 4G/5G 工业路由器,支持双卡双待和 VPN 加密传输,在无公网区域搭配北斗短报文模块,确保数据不中断。

水文站提档升级改造项目踏勘
六、场景应用
防洪减灾:通过部署在水库、堤防、河道的水位、流量、雨量监测设备,实时掌握水情变化,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阈值时,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,并联动开启闸门、启动泵站泄洪,降低洪水风险。
高效灌溉:在灌区渠道、泵站安装流量监测仪和自动化控制设备,结合土壤墒情监测数据,实现灌溉用水的精准计量和智能调度。根据作物需水情况,自动调节泵站供水量和闸门开度,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。
工程安全管护:对水库大坝、堤防等工程的变形、渗流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,数据传输至智慧管护平台,平台通过智能算法识别异常数据,及时推送隐患预警信息。管护人员根据预警开展针对性检查和维修,避免工程事故。
水资源管理:在水源地和输水干线安装水质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水质指标,当发现污染超标时,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,关闭取水闸门并追溯污染源。同时,通过流量监测实现水资源总量统计和用水计量,为水资源分配和节水考核提供依据。
生态保护:在河道关键断面布设生态流量监测仪,确保水利工程下泄流量满足生态需求;在水库周边安装水土保持监测设备,监测植被覆盖和土壤侵蚀情况,辅助开展生态修复工程。
通过上述配套建设,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性、智能化水平和生态效益将得到显著提升,为区域水安全保障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