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内河排涝流量监测项目方案,城市内涝监测预警

一、项目背景
城市内河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通道,其排涝能力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不透水地面面积占比攀升,极端强降雨事件频发,城市内涝风险逐年加剧。据住建部数据,2024 年全国 62% 的城市遭遇不同程度内涝,其中 40% 的内涝成因与内河排涝能力不足、流量监测缺失直接相关。
当前,城市内涝监测预警面临 “数据断层” 困境:排涝流量监测多依赖人工估算或单点监测,难以实时掌握河道行洪能力、管网汇入量及闸门调度效果。《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》明确要求 “2025 年前实现重点内河排涝流量动态监测全覆盖”,在此背景下,构建城市内河排涝流量监测体系,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捕捉流量、水位、水质等关键数据,为排涝调度、管网改造、闸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,成为提升城市防洪韧性的核心举措。
二、现状问题
监测覆盖不足:80% 的城市内河缺乏系统监测设施,老城区内河仅在泵站出口处设有简易流量计,支流汇入段、弯道等关键断面完全处于 “监测盲区”。例如,某省会城市内河总长 120 公里,仅 15 个监测点,密度不足 0.13 个 / 公里,暴雨时无法判断支流洪水汇入对主干流的冲击。
设备适应性差:现有接触式流量计(如电磁流量计)易受内河泥沙、漂浮物(塑料袋、树枝)影响,故障率高达 35%。某城市雨季因流量计传感器被水草缠绕,连续 7 天数据失真,导致排涝闸门调度滞后,造成 3 处低洼区积水。
数据协同薄弱:水利、市政、应急等部门的监测数据分散存储,格式不统一(如水利部门用 Excel 表格,市政部门用 GIS 系统),缺乏实时共享机制。内涝发生时,需人工汇总数据,耗时超 2 小时,错失最佳排涝时机。
调度依据不足:排涝调度依赖经验判断,缺乏流量 - 水位联动数据支撑。例如,某内河闸门操作人员仅凭水位高度决定开闸幅度,未考虑支流汇入流量,导致闸门开启过大引发下游倒灌。
应急响应滞后:流量异常时无自动预警机制,需人工巡检发现问题。2024 年某城市内河因管网破裂导致排涝流量骤减,4 小时后才被巡查人员发现,期间内涝面积扩大 1.2 平方公里。

三、解决思路
构建全域监测网络:按 “主干流每 2 公里 1 个、支流汇入段必设、弯道及闸门上下游加密” 原则布设监测点,重点区域(如城市 CBD、低洼区上游)监测密度提升至 0.5 个 / 公里,实现内河排涝流量 “全程可见”。
推广非接触式技术:采用雷达流量计、超声波流量计等非接触设备,避免泥沙、漂浮物干扰;同步配套水位、水质传感器,构建 “流量 - 水位 - 水质” 多参数协同监测体系。
搭建智能数据平台:整合多部门监测数据,统一数据标准(如采用 JSON 格式),开发可视化平台,支持流量动态曲线、闸门状态、内涝风险等信息实时展示,数据更新频率≤1 分钟。
建立联动调度机制:基于流量 - 水位模型,设置分级预警阈值(如流量超设计值 80% 时预警),自动推送调度建议(如闸门开启度、泵站启停组合)至指挥中心,实现 “监测 - 预警 - 调度” 闭环响应。
强化应急保障能力:为监测设备配备双电源(市电 + 太阳能)和双通信(4G/5G + 北斗),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不中断;建立设备故障快速响应团队,2 小时内到场维修。
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流量监测设备
雷达流量计:安装于内河岸边立杆或桥梁,采用 24GHz 高频雷达,流速测量范围 0.1-20m/s。
超声波流量计:在支流汇入段等狭窄河道布设,采用时差法测量,测量精度 ±1.5%,需要规整河道环境。
辅助监测设备
雷达水位计:与流量监测点同步布设,高频雷达,测量范围 0-10m,精度 ±3mm,输出 RS485 信号,用于校验流量 - 水位关系。
水质传感器:在排涝口、闸门下游布设,监测溶解氧(0-20mg/L)、浊度(0-1000NTU),判断水体污染程度,避免排涝导致水质恶化。
视频监控设备:配备高清球机(400 万像素),支持 360° 旋转,具备 AI 识别功能,可自动识别水面漂浮物聚集、河岸坍塌等险情。
数据传输与供电设备
数据采集终端:工业级 RTU,支持 8多路传感器接入,本地存储≥3 年数据,具备边缘计算功能,可本地判断流量异常并触发预警。
通信模块:4G/5G 模块支持全网通,北斗短报文模块单次通信量≥200 字节,无地面网络时自动切换,优先传输预警信息。
供电系统:市电 + 60W 太阳能板 + 12V/100Ah 磷酸铁锂电池,连续阴雨续航≥15 天,配备防雷模块(耐流 20kA)。
辅助设施
监测立杆:采用 Φ159mm 热镀锌钢管,基础埋深 1.2m(混凝土浇筑),抗风等级≥12 级,顶部加装避雷针。
防护箱:IP68 级防水箱体,内置除湿装置,确保 - 30℃-70℃环境下设备正常运行。

五、产品选型
1、流量监测设备
雷达流量计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SCJ-LL21,24GHz 高频雷达,通过动态滤波算法过滤波浪干扰,即使水面有漂浮物也能稳定测量。设备支持远程调试,安装时无需断流,1 小时内可完成部署,适合城市内河不间断排涝场景。
2、辅助监测设备
水质传感器:选用武汉水测家溶解氧传感器 + 浊度仪组合,溶解氧测量范围 0-20mg/L(精度 ±0.1mg/L),浊度测量 0-1000NTU(精度 ±2%),支持自动清洁,减少维护频率。
3、数据传输与供电设备
数据采集终端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SCJ-RTU01,搭载 ARM Cortex-M4 处理器,支持多路传感器接入,具备边缘计算功能,可本地设置流量预警阈值。

通信与供电:4G/5G 模块内置在遥测终端机里面;供电系统采用天合光能 60W 太阳能板 +12V/100Ah 磷酸铁锂电池,配套充电控制器,充电效率≥96%。
六、场景应用
暴雨排涝调度:某城市内河主干流监测点在 1 小时内监测到流量从 3m³/s 升至 12m³/s(超设计值 80%),同步支流雷达流量计显示汇入流量达 4m³/s。智能平台自动生成调度方案:开启下游 2 号闸门至 60% 开度,启动沿岸 3 座泵站(总抽排能力 5m³/s)。实施后 30 分钟,主干流流量降至 8m³/s,避免下游低洼区积水。
支流洪水预警:内河支流监测点的超声波流量计发现流量骤增(5 分钟内从 0.5m³/s 升至 3m³/s),结合雷达水位计数据(水位涨幅 0.8m),系统判断为支流山洪汇入,立即推送预警至指挥中心。防汛人员提前关闭支流汇入段闸门,30 分钟后闸门上游水位上涨 1.2m,下游主干流未受影响。
设备故障应急:台风期间,某监测点 4G 信号中断,自动切换至北斗短报文传输数据;太阳能供电因连续阴雨电量降至 20%,启动市电备用电源。运维平台通过倾角传感器发现立杆倾斜 3°(预警阈值 5°),派无人机勘察发现岸边泥土松动,2 小时内完成加固,设备未中断运行。
排涝效果评估:通过 3 个月流量监测数据对比,发现某河段排涝能力较设计值低 20%,结合视频监控确认河道淤积(淤泥厚度 0.5m)。市政部门据此制定清淤计划,清淤后该河段流量提升至设计值 110%,内涝消退时间缩短 40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