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达流量计在城市排水内涝监测预警项目应用
一、项目背景
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,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,不透水地面比例持续增加,导致雨水汇流速度加快、汇流量增大。同时,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强降雨过程增多,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。内涝不仅影响市民出行和生活秩序,还可能造成交通瘫痪、地下车库被淹、市政设施受损等严重后果,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
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内涝治理工作,《城市内涝治理行动方案》明确提出,要 “构建‘源头减排 — 管网排放 — 超标应急’的城市内涝防治体系,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”。其中,排水管网及内涝点的流量、水位实时监测是预警体系的核心环节。雷达流量计作为一种非接触式监测设备,具有测量精度高、适应复杂工况、安装维护便捷等优势,能有效解决传统接触式流量计在城市排水监测中易受泥沙、漂浮物、管道腐蚀影响的问题,成为提升城市排水内涝监测预警能力的关键技术装备。在此背景下,武汉水测家积极参与城市排水监测项目,推进雷达流量计在城市排水内涝监测预警项目中的应用,对构建精准、高效的内涝预警体系,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。

城市明渠内河水流量在线监测站
二、现状问题
监测设备覆盖不足:多数城市排水管网及易涝点的监测设备覆盖率低,尤其是老城区和城中村,大量排水管道、明渠缺乏流量和水位监测手段。例如,某省会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总长超 5000 公里,但安装流量监测设备的路段不足 10%,强降雨时难以掌握管网实时运行状态,内涝预警滞后。
传统设备适应性差:现有监测设备多为接触式(如电磁流量计、超声波液位计),在城市排水环境中易受泥沙淤积、污水腐蚀、漂浮物缠绕影响,故障率高。某城市雨季期间,接触式流量计因传感器被垃圾缠绕,数据中断率达 30%,导致内涝预警失效。
数据时效性与整合弱:人工巡检或定时采集数据的方式,无法实时反映排水管网流量变化,数据更新频率低(多为 1 小时 / 次),难以及时捕捉强降雨时的流量峰值。同时,不同部门(如市政、水利、气象)的监测数据标准不统一,缺乏整合共享平台,形成 “信息孤岛”,影响内涝预警的协同性。
预警响应联动不足:由于监测数据滞后且精度低,内涝预警模型缺乏可靠输入,预警提前量不足(多数城市仅能提前 1-2 小时预警),难以支撑精准的交通疏导、人员转移和排水调度。例如,某城市低洼路段因未能及时获取管网流量数据,内涝发生时排水泵站启动延迟,导致积水深度达 1.2 米,影响周边居民出行。

城市排水箱涵
三、解决思路
优化监测点布局:结合城市排水管网拓扑结构、易涝点分布(如低洼路段、地下车库入口、下穿隧道)、汇水区域特征,在排水干管、支管接入干管处、明渠关键断面、易涝点上下游布设雷达流量计及配套监测设备,形成 “点 - 线 - 面” 结合的监测网络,确保重点区域监测覆盖率达 100%。
推广雷达流量计应用:以非接触式雷达流量计为核心监测设备,替代传统接触式设备,利用其不受介质污染、安装维护便捷的优势,提高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和连续性。同步配套雨量计、水位计、视频监控设备,构建多要素协同监测体系。
构建实时数据平台:搭建城市排水内涝监测预警数据平台,整合雷达流量计、雨量、水位、视频等多源数据,统一数据标准和传输协议,实现数据实时采集(更新频率≤1 分钟)、存储、分析和共享,为各部门提供可视化数据服务。
强化预警联动机制:基于实时监测数据和水文水力模型,建立内涝预警模型,实现内涝风险等级自动划分和预警信息自动推送(提前量≥3 小时)。联动交通、市政、应急等部门,形成 “监测 - 预警 - 处置” 闭环,如自动触发交通管制、排水泵站远程启动、应急队伍调度等响应措施。

城市分洪闸水位在线监测站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1.核心监测设备(雷达流量计)
安装位置:在排水干管、箱涵、明渠、雨水泵站进水口、易涝点上游 200 米处布设。对于圆形管道,安装于管顶中央;对于矩形明渠,安装于渠壁上方,确保雷达波束垂直照射水面。
监测参数:实时测量流量、流速、水位,支持多种工况。
环境适应性:防护等级 IP68;工作温度 - 30℃-70℃,抗电磁干扰、耐腐蚀,适应城市污水、雨水混合的复杂介质。

2.辅助监测设备
雨量计:在易涝点周边 500 米范围内布设翻斗式雨量计,分辨率 0.1mm,测量误差≤4%,数据采集频率 1 分钟 / 次,用于关联降雨与管网流量响应关系。
视频监控设备:在易涝点和雷达流量计安装点布设高清摄像头(400 万像素),支持夜视和 AI 识别,可实时观察积水情况、设备运行状态,辅助判断内涝程度。
数据采集终端:每个监测点配备工业级数据采集终端,支持 RS485、4G/5G、LoRa 等通信方式,接收雷达流量计、雨量计数据,进行本地存储(≥3 个月)和加密传输,具备断点续传功能。
3.传输与供电系统
传输网络:优先采用 4G/5G 无线传输,偏远区域或信号盲区搭配 LoRa 网关;核心监测点冗余北斗短报文模块,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不中断。
武汉水测家测终端机,支持多种通信方式,具备丰富的接口资源,可接入多种监测设备,实现数据的采集、存储、处理和传输,并支持远程监控和管理,广泛应用于水环境监测领域。

供电方式:市政管网沿线监测点采用市电 + UPS 备用电源;无市电区域采用太阳能电池板(60W)+ 锂电池(12V/100Ah)供电,连续阴雨天气续航≥15 天,具备低电量远程预警功能。
五、场景应用
排水管网实时监测:在城市主干道排水箱涵雷达流量计,实时监测流量和水位变化。例如,某路段早高峰强降雨期间,雷达流量计监测到管内流量从 0.5m³/s 骤增至 5m³/s,数据通过 4G 传输至平台,系统判断管网超负荷运行,立即推送预警至市政部门,调度周边雨水泵站加大抽排力度,避免路面积水。
易涝点预警联动:在地下车库入口、下穿隧道等易涝点布设雷达流量计 + 雨量计 + 视频监控组合设备。当雷达流量计监测到入口处排水沟水位达 30cm(预警阈值),且雨量计显示小时雨强≥50mm 时,系统自动触发预警:通过交通 APP 推送路段封闭提示,联动车库入口挡水板自动升起,同时通知物业启动应急排水泵,整个响应过程≤5 分钟。
内涝模型校准与优化:基于雷达流量计积累的 3 年历史数据(涵盖平水期、暴雨期),校准城市内涝水力模型参数(如管道糙率、汇流系数)。某城市通过模型优化,将内涝预测准确率从 65% 提升至 88%,预警提前量从 1.5 小时延长至 3 小时,为防汛指挥提供充足决策时间。
排水设施运维管理:利用雷达流量计监测数据评估排水管网健康状态。例如,某老城区管道长期监测显示流量衰减 20%,结合视频监控发现管道淤积,市政部门据此制定清淤计划,避免因管道堵塞导致内涝。同时,设备低电量、故障等状态通过终端远程上报,运维团队可精准定位维修,将设备完好率从 75% 提升至 95%。
通过雷达流量计构建的监测体系,可实现城市排水内涝 “监测精准化、预警提前化、处置协同化”,有效降低内涝灾害影响。若需调整监测点密度、设备参数或优化预警阈值,可进一步细化方案。

城市排水连通箱涵排水监测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