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水务地下管网水质流量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
地下管网是智慧水务的 “毛细血管”,其水质安全与流量稳定直接关系到居民用水保障、污水处理效率及城市水环境健康。当前地下管网监测面临工况复杂(潮湿、腐蚀性强、空间密闭)、数据滞后(依赖人工定期检测)、故障定位难(堵塞、泄漏难以及时发现)等痛点。本方案依托物联网、非接触式监测、低功耗传输等技术,结合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地下管网专用监测设备,构建 “感知 - 传输 - 平台 - 应用” 一体化的在线监测系统,实现水质、流量数据的实时采集、智能分析与精准管控,为地下管网运维、漏损控制、污染溯源提供科学支撑,符合《城镇供水管网运行、维护及安全技术规程》(CJJ 206-2013)与《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》(CJJ 181-2012)要求。

一、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
1.1 项目背景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地下管网(供水管网、排水管网)老化、混接错接等问题日益凸显,传统监测模式存在三大核心痛点:
监测盲区多:地下管网分布广、埋深浅不一,人工巡检难以覆盖全部管段,尤其是老旧小区、偏远区域管网,水质异常、流量波动难以及时发现。
工况适应性差:供水管网水压波动、排水管网高浊度高腐蚀环境,传统接触式设备(如机械式流量计)易磨损、堵塞,故障率超 30%;地下密闭空间信号弱,数据传输稳定性不足。
数据价值低:水质、流量数据分散存储,缺乏协同分析,无法关联管网漏损、污染溯源等业务场景,难以支撑智慧决策。
智慧水务地下管网水质流量在线监测系统通过专用设备与智能平台,可针对性破解上述痛点,推动地下管网管理从 “被动维修” 向 “主动预警” 转型。
1.2 建设目标
全维度监测覆盖:实现供水管网(出厂水、管网末梢、二次供水)、排水管网(污水干管、雨水管网、混接节点)的水质、流量全覆盖监测,监测点位覆盖率≥90%,采样间隔 1-30 分钟可设。
数据精准可靠:供水管网流量测量误差≤±2%、压力误差≤±0.2%,排水管网流量测量误差≤±4%、水质参数(pH、COD、浊度)测量误差≤±5%,数据传输成功率≥99.5%。
智能预警响应:建立管网漏损、水质超标、流量异常(如瞬时流量超设计值)多级预警机制,响应时间≤10 秒,漏损定位误差≤50 米,污染溯源误差≤300 米。
运维效率提升:通过远程监控与智能诊断,减少人工巡检频次 60% 以上,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0% 以下(供水管网),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达标率提升至 95% 以上(排水管网)。
系统稳定耐用:设备适应地下管网 - 20℃-60℃温度、IP68 防护等级、pH 2-12 腐蚀环境,年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(MTBF)≥10000 小时。
二、系统总体架构
系统采用 “地下感知层 - 传输层 - 云端平台层 - 应用层” 四层架构,针对地下管网特殊工况优化设备与技术方案,确保监测全流程稳定高效。
2.1 地下感知层:管网专属监测设备部署
感知层是数据采集核心,需适配地下潮湿、腐蚀、信号弱、空间有限的工况,核心设备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的地下管网专用产品:
排水管网监测设备:
流量监测:污水干管选用武汉水测家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(型号:SC-US-P02),适配 DN300-DN1500 管径,传感器插入管道内壁,流速测量范围 0.05-10m/s,误差≤±4%,抗高浊度(≤5000NTU)、高含沙(≤30kg/m³);雨水管网在检查井内布设明渠式雷达流量计,结合水位数据计算流量,无需破坏管道结构。
水质监测:在污水厂进水口、混接节点部署武汉水测家排水专用水质监测仪,集成 COD(0-500mg/L,误差≤±5%)、氨氮(0-50mg/L,误差≤±0.1mg/L)、浊度(0-4000NTU,误差≤±2%)参数,具备防堵塞、抗腐蚀设计,适应污水高污染环境。
辅助监测设备:
环境监测:在监测井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(温度 - 20℃-60℃,湿度 0-100% RH)、气体传感器(检测甲烷、硫化氢,量程 0-1000ppm),预警地下空间安全风险(如有毒气体超标)。
所有设备均采用低功耗设计(静态电流≤10mA),支持电池供电(续航≥1 年)或外接电源,适配地下无市电场景。

2.2 传输层:地下管网专用数据链路
针对地下管网信号屏蔽、传输距离远的特点,采用 “短距自组网 + 远距离传输” 混合模式,确保数据稳定上传:
地下短距传输:监测井内设备采用LoRa 自组网技术,传输距离 100-500 米(地下密闭环境),支持多跳中继,通过井盖上的中继节点将数据传输至地面,抗干扰能力强,功耗低。
地面远距离传输:地面中继节点采用4G/5G 工业路由器(支持三网冗余),将数据上传至云端平台;偏远区域(如郊区管网)配套武汉水测家北斗卫星传输模块,确保无公网信号时数据不中断。
数据安全与补传:传输数据采用国密加密算法,地下监测终端(武汉水测家管网专用 RTU,型号:SC-RTU01)内置大容量存储,支持存储3年以上原始数据,网络中断时自动缓存,恢复后按时间顺序补传,确保数据完整性。

2.3 云端平台层:智慧水务数据中枢
平台层部署于智慧水务云端,承担数据存储、处理、分析的核心任务,具备海量数据处理与智能化分析能力:
数据处理模块:
数据清洗:去除传感器漂移、干扰导致的异常值(如供水管网压力骤降超 20%),基于管网水力模型校准数据(如供水管网流量与压力关联修正);
数据融合:关联同一管段的水质、流量、压力数据,形成 “时间 - 位置 - 参数” 三维数据集,为漏损分析、污染溯源提供基础。
数据存储模块:
采用 “时序数据库+ 关系型数据库+ 对象存储” 组合,时序数据库存储实时与历史监测数据,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管网基础信息(管径、材质、埋深、拓扑关系)、设备信息、预警记录,对象存储存储视频、报表等非结构化数据。
算法引擎:
排水管网污染溯源算法:基于上下游水质浓度梯度与流量数据(流速、流向),定位污水偷排源头,溯源误差≤300 米;
管网水力模拟算法:构建供水管网水力模型,预测水质在管网中的传输衰减规律(如余氯消耗),排水管网水力模型预测暴雨期内涝风险。
2.4 应用层:智慧管网管理功能
应用层面向水务公司运维团队、管理人员、应急指挥人员,提供专业化管理功能,支持 PC 端(Web 平台)、移动端(APP / 小程序)、大屏展示(指挥中心)多终端访问:
实时监测与可视化模块:
管网地图:通过 GIS 地图展示地下管网拓扑结构、监测点位分布,实时显示各点位水质(余氯、COD 等)、流量、压力数据,用颜色区分数据状态(正常绿色、预警黄色、超标红色);点击点位可查看详细数据曲线(近 24 小时 / 7 天变化趋势)与现场视频(若配备摄像头)。
工况诊断:供水管网展示 “压力 - 流量” 关联图,识别异常工况(如压力低、流量小可能为管道堵塞);排水管网展示 “流量 - 水质” 关联图,判断是否存在混接(如雨天 COD 骤降可能为雨水混入)。
智能预警与处置模块:
多级预警:支持自定义预警阈值(如供水管网压力≤0.2MPa、排水管网 COD≥150mg/L),超阈值时触发预警,通过平台弹窗、APP 推送、短信、声光报警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,预警信息包含点位位置、异常参数、建议处置措施(如漏损点排查、偷排巡查)。
闭环处置:建立预警处置流程,记录预警接收、派单、处置、反馈的全流程,支持上传处置照片(如漏损修复现场、偷排查处记录),处置完成后自动验证数据是否恢复正常,形成闭环管理。
专项管理模块:
排水管网污染管控:当水质超标时,自动启动污染溯源算法,生成溯源路径图,标注疑似偷排点位,推送至环保执法部门;统计各排水单位的排水量与水质达标率,为水费征收、排污许可管理提供依据。
管网运维管理:制定设备巡检计划(月度 / 季度),通过移动端 APP 下发任务,巡检人员可实时上传管网状况照片(如管道腐蚀程度、井盖损坏情况);自动提醒设备校准(如水质传感器每 3 个月校准 1 次),记录维护日志。
报表与决策模块:
自动生成供水管网(漏损率、水质达标率、压力合格率)、排水管网(排水量、COD 去除率、混接整改率)的日报、周报、月报,支持 Excel/PDF 导出;
基于历史数据与算法模型,提供管网改造建议(如老化管段更换优先级)、水质改善方案,为智慧水务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三、核心技术与场景适配
3.1 核心技术优势
地下低功耗感知技术:武汉水测家监测设备采用低功耗芯片与休眠唤醒机制,静态电流≤10mA,电池供电续航≥1 年,无需频繁更换电源,降低地下运维成本。
管网水力模拟与漏损定位技术:结合实时监测数据与水力模型,漏损定位误差≤50 米,较人工听漏效率提升 80%,减少无效巡检成本。
水质 - 流量协同分析技术:通过关联分析排水管网水质与流量数据,精准识别混接、偷排行为,污染溯源误差≤300 米,助力环保执法精准打击。
3.2 典型场景适配
排水管网混接错接监测场景:
适配难点:老城区管网混接严重,雨天雨水混入污水导致处理厂进水负荷骤增,传统监测难以及时识别混接点。
系统方案:在雨水管网、污水管网交汇节点布设水质流量监测点,对比雨天与晴天数据(如雨天污水管网 COD 从 120mg/L 降至 50mg/L),识别混接点;通过 GIS 地图标注混接区域,生成整改清单,整改后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效果。
地下管网漏损定位场景:
适配难点:供水管网漏损多发生于地下,人工听漏效率低、定位不准;大口径管道漏损易引发路面塌陷。
系统方案:在供水管网每 1-2 公里布设压力传感器与声波泄漏传感器,结合流量数据,通过漏损分析算法定位漏损点;漏损预警后,推送定位结果至运维团队,配合探地雷达现场验证,实现 “精准定位 - 快速修复”,减少水资源浪费。
工业园区排水监管场景:
适配难点:工业园区存在偷排工业废水风险,废水成分复杂(如重金属、高 COD),易污染管网与水体。
系统方案:在园区排污口下游 500 米内布设排水专用水质监测仪(含重金属传感器)与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,加密采样间隔至 10 分钟 / 次;当水质超标(如重金属≥0.1mg/L)时,自动触发污染溯源,定位偷排企业,推送至环保执法部门,同时联动园区闸门,临时阻断污染扩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