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防洪排涝管网水质流量监测项目方案

一、项目背景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,硬地覆盖率显著提升,降雨径流量大幅增加,加之部分城市防洪排涝管网建设滞后,极端降雨天气下内涝灾害频发。据统计,我国每年因城市内涝造成的经济损失超百亿元,不仅影响市民出行与生命财产安全,还导致管网内污水混流、溢流,污染河道水体,破坏城市水生态平衡。
当前,城市防洪排涝管理多依赖经验调度,缺乏对管网水质、流量的实时监测数据,无法精准掌握管网运行状态与内涝风险点。为落实《“十四五” 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》要求,构建 “智慧排水防涝” 体系,开展城市防洪排涝管网水质流量监测项目至关重要。本项目依托武汉水测家科技的智能监测设备,实现对城市管网关键节点水质、流量的实时感知,为内涝预警、管网调度、污染防控提供数据支撑,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与水环境治理水平。
二、现状问题
管网监测空白,内涝预警滞后:城市防洪排涝管网多埋于地下,仅在少数泵站、闸门设置监测点,约 80% 的管网缺乏流量监测设备,无法实时掌握管内水流速度、水位变化,内涝发生时难以及时定位积水点,预警时间不足 1 小时,错过最佳处置时机。
水质监测缺失,污染溯源困难:管网混接、错接现象普遍,降雨期间雨水携带污染物涌入管网,导致污水溢流,但因无水质监测设备,无法实时监测 COD、氨氮等污染物浓度,难以追溯污染源头,影响水环境治理效率。
设备适配性差,运行稳定性低:部分已安装的监测设备未考虑管网潮湿、腐蚀性强、空间狭窄的环境特点,故障率高(年故障率超 40%);传统有线监测设备布线困难,在老旧管网改造中施工成本高、周期长。
数据碎片化,调度效率低下:监测数据分散存储于不同部门系统,缺乏统一管理平台,数据格式不兼容,无法实现 “流量 - 水质 - 积水” 数据联动分析;管网调度依赖人工经验,难以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泵站、闸门运行参数,防洪排涝效率低。
应急响应薄弱,处置能力不足:内涝发生时,无法快速获取积水点周边管网流量、水质数据,应急抢险人员难以制定精准处置方案,导致积水消退慢,污水溢流持续时间长,环境污染风险加剧。

现场安装设备
三、解决思路
科学布设监测点位,实现全域感知:结合城市管网拓扑结构、内涝易发区、污水溢流风险点,在管网关键节点(如干管交汇口、泵站进出口、低洼路段管网、溢流口)布设水质、流量监测设备,构建 “点 - 线 - 面” 结合的监测网络,实现管网运行状态全覆盖。
选用适配设备,保障稳定运行:优先选择武汉水测家科技具备高防护等级(IP68)、抗腐蚀、体积小巧的无线监测设备,适应管网潮湿、狭窄环境;采用 LoRa、4G/5G 无线通信,减少布线成本,提升设备安装灵活性。
构建统一管理平台,强化数据联动:搭建城市防洪排涝管网监测平台,整合水质、流量、积水等监测数据,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,实现内涝风险预警、污染溯源分析、管网调度模拟;打通与市政、应急、环保部门数据接口,形成协同调度机制。
完善应急响应机制,提升处置效率:基于监测数据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,内涝或污染超标时,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相关部门;配备便携式监测设备,用于应急抢险现场数据采集,辅助制定处置方案,缩短积水消退与污染控制时间。
建立长效运维体系,保障数据质量:明确市政部门为运维责任主体,武汉水测家科技提供技术支持,定期开展设备校准(每季度 1 次)、清理(每月 1 次)、故障维修;建立数据质量核查机制,对异常数据自动预警并派单处理,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。

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支架安装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流量监测设备:在管网干管、泵站进出口布设武汉水测家科技的多普勒超声波超声波流量计,实时监测管内流量、流速;支持满管和非满管在线测量。

水质监测设备:在污水溢流口、管网交汇口、泵站出水口布设武汉水测家科技的多参数水质传感器,监测 COD、氨氮、浊度、溶解氧等指标,掌握管网水质变化与污染情况。
水位与积水监测设备:在低洼路段管网、检查井内安装武汉水测家科技的雷达水位计,监测管内水位;在路面易积水点布设超声波积水传感器,实时监测积水深度,为内涝预警提供数据。

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:采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遥测终端机(RTU),采集水质、流量、水位数据,支持4G无线通信,IP68防护等级;终端机具备本地数据存储功能,避免通信中断导致数据丢失。
应急监测设备:配备武汉水测家科技的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便携式水质检测仪,用于内涝应急抢险时现场流量、水质快速检测,辅助应急决策。

五、场景应用
内涝预警与处置:在城市低洼路段管网安装雷达水位计、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,实时监测管内水位、流量。当监测到水位 1 小时内上涨 0.5m 且流量超过管网承载上限(如 DN500 管网流量超 500m³/h)时,平台自动发出内涝预警,推送信息至市政部门与应急抢险队伍。抢险人员携带便携式流量计赶赴现场,测量周边管网流量,判断积水汇入路径,通过平台远程控制泵站加大抽排力度、开启分流闸门,使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40%,减少市民出行影响。

武汉水测家管网遥测终端机监测水流量
管网调度优化:在城市管网干管交汇口、泵站进出口安装管道式电磁流量计,实时采集流量数据。平台结合各节点流量变化,运用管网水力模型模拟水流分布,动态调整泵站运行参数(如提升泵转速)与闸门开度。例如,早高峰降雨期间,监测到东部管网流量骤增,平台自动指令东部泵站提升抽排能力,同时关闭部分支流闸门,减少污水流入主干管,避免管网溢流,使管网运行效率提升 30%。
污水溢流防控:在管网溢流口安装多参数水质传感器与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,实时监测 COD、氨氮浓度与溢流量。当监测到 COD 超 100mg/L 且溢流量超 10m³/h 时,系统触发污染预警,通过平台查看溢流口周边管网水质数据,追溯污染源头(如某小区生活污水混接)。环保部门联合市政部门快速排查,3 小时内完成混接管道整改,减少污水溢流对河道水体的污染,使溢流口下游河道 COD 浓度下降 25%。
老旧管网改造评估:在老旧管网改造前后,通过插入式超声波流量计、雷达水位计监测管网流量、水位变化。改造前,监测到某路段管网因淤积导致流量仅为设计值的 60%,水位易超标;改造后,监测数据显示流量恢复至设计值的 95%,水位稳定在安全范围,验证了改造效果。同时,通过长期监测数据,分析管网淤积规律,制定每 6 个月一次的清淤计划,降低管网堵塞风险。
应急抢险监测:台风暴雨引发城市内涝时,应急抢险队伍携带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赶赴积水严重区域,现场测量管网流量,判断积水是否因管网堵塞导致。例如,某路段积水超 50cm,现场测流发现管网流量仅为正常水平的 30%,排查出管道内有杂物堵塞,抢险人员及时清理,2 小时内排除积水,保障道路通行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