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方案
一、建设背景
农村黑臭水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的突出问题,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亟待解决的环境短板。近年来,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,生活污水、养殖废水、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逐年增加,加之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覆盖率低、水体自净能力弱等因素,部分地区出现了水体发黑、发臭现象,不仅破坏农村生态平衡,还威胁居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。
为落实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(2021-2025 年)》等政策要求,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,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具有重要意义。通过试点先行,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,实现 “控源截污、清淤疏浚、生态修复、长效管护” 的治理目标,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,助力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。
武汉水测家科技作为一家专注于水文水利、气象环保及物联网等领域监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商,公司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,自主研发的产品有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便携式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雷达流速仪、雷达水位计、雷达流量计、遥测终端机、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和阵列式雷达波测流系统等设备,公司积极参数现代化水文水利项目,助力水利事业建设!
武汉水测家科技推出的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,基于高精度流量和水质传感器,同时对水体的“量”和“质”两个维度监测,科学合理有效的进展流量计算和监测,保障数据真实有效。

二、现状问题
污染来源复杂且治理难度大:农村黑臭水体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直排(占比约 40%)、畜禽养殖废水渗漏(占比约 30%)、农业面源污染(化肥农药流失,占比约 20%)及生活垃圾倾倒(占比约 10%),污染源分散且难以精准管控,单一治理措施效果有限。
治理技术适配性不足:现有治理技术多借鉴城市污水处理模式,未充分考虑农村水体规模小、水流缓、资金投入有限等特点,导致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、维护困难,如小型污水处理站因缺乏专业运维人员常处于闲置状态。
监测监管体系缺失:多数农村黑臭水体未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,主要依靠人工目测判断黑臭状况,缺乏水质指标的量化数据;部分地区虽安装监测设备,但数据传输不稳定、共享机制不健全,难以支撑精准治理决策。
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:治理后水体易反弹,因缺乏明确的管护主体和资金保障,清淤后的河道再次淤积、生态修复植物无人养护等问题突出,治理成果难以巩固。
村民参与度低: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,对黑臭水体危害认识不足,主动参与治理和监督的积极性不高,导致源头污染控制难度大。
三、解决思路
源头管控与分类治理:针对不同污染来源,实施 “一水体一方案”:对生活污水污染为主的水体,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;对养殖污染突出的区域,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;对农业面源污染区域,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生态沟渠等技术,减少污染物入河量。
技术模式本土化创新:采用 “低成本、易维护、效果好” 的治理技术,如人工湿地、稳定塘、生物浮床等生态处理工艺,结合清淤疏浚、岸坡整治等工程措施,提升水体自净能力;优先选用本地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,降低运维成本。
构建智能监测体系:在黑臭水体关键点位布设水质在线监测设备,实时监测溶解氧、氨氮、透明度等黑臭特征指标;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自动传输,建立县级监测平台,为污染溯源和治理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撑。
建立长效管护机制:明确 “县统筹、乡主导、村落实” 的管护责任体系,将黑臭水体治理纳入村规民约;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村民自筹等方式保障管护资金,培育专业运维队伍,定期开展清淤、设施维护等工作。
强化村民参与和宣传引导:通过村民议事会、科普宣传等方式,提高村民环保意识;建立 “村民监督员” 制度,鼓励村民参与水体巡查和污染源举报,形成 “共建共治共享” 的治理格局。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1、水质监测设备:
黑臭特征指标监测:在水体入口、中心区、出口布设多参数水质传感器,监测溶解氧(DO,判断水体氧化性,黑臭水体通常 DO<2mg/L)、氨氮(NH3-N,黑臭水体常>8mg/L)、透明度(SD,黑臭水体多<30cm)、氧化还原电位(ORP)等指标,测量精度达 ±5% 以内,数据采集频率设为 1 小时 / 次。
污染源追溯监测:在生活污水排放口、养殖废水排口安装流量传感器和 COD 传感器,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量;在农田退水口布设总磷、总氮传感器,掌握农业面源污染输入情况。
2、水量监测设备
根据现场排口形状和节点位置,在河道或宽渠道排口可布设雷达流量计,非接触式在线监测排口流量;在一些小的沟渠,可以安装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,接触式测量水体水位、流速和流量,精准把控水量变化规律。
3、视频监控设备:
在水体沿岸、排污口、垃圾倾倒易发区安装高清摄像头,支持 360° 旋转和夜视功能,实时监控排污、倾倒垃圾等违法行为,识别异常情况并自动报警。
摄像头需具备防水、防尘性能(IP66 防护等级),适应农村露天环境,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视频数据传输至管理平台。
4、数据传输与处理设备:
数据采集终端:每处监测点配备小型化遥测终端机,支持 RS485 接口和 4G无线通信,可接入水质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数据,具备本地数据存储(≥3年)和断点续传功能,适应农村电网不稳定的特点。
通信网络:优先采用 4G/5G 无线网络传输数据,在关键点位配置北斗短报文模块,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不中断。
5、治理设施运行监测设备:
在人工湿地、氧化塘等治理设施进出口安装水位传感器和流量计,监测处理水量和水位变化,确保设施正常运行;在生物滤池等设备上安装溶解氧控制器,自动调节曝气强度,优化处理效果。
6、供电系统:
监测设备采用 “太阳能 + 蓄电池” 供电模式,太阳能板功率≥60W,蓄电池容量≥50Ah,保障连续阴雨天气(≥7 天)设备正常工作;靠近村庄的监测点可接入市电,并配备蓄电池备用电源。
五、产品选型
多参数水质传感器:选用适合农村环境的多参数传感器,可同时监测溶解氧(测量范围 0-20mg/L,精度 ±0.1mg/L)、氨氮(0-10mg/L,精度 ±0.1mg/L)、透明度(0-100cm,精度 ±2cm),采用沉入式安装,传感器外壳为 316 不锈钢材质,抗腐蚀且易于清洁。设备支持 RS485 接口和 Modbus 协议,可直接与数据采集终端对接,每 3 个月校准一次,确保数据准确性。

SCJ-M400多参数水质传感器
流量传感器:在排污口选用超声波流量计,非接触式安装(外夹在管道外壁),无需破坏管道,测量范围 0-10m³/h,精度 ±1%,适合监测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排放量;在农田沟渠选用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,测量范围广,适应含泥沙水体,支持数字信号输出,便于数据采集终端接收。

SCJ-LL01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
高清监控摄像头:选用 4G 无线摄像头,1080P 分辨率,具备 20 倍光学变焦和 50 米夜视距离,支持移动侦测和区域入侵报警功能。设备采用防水设计,工作温度 - 30℃-60℃,可通过手机 APP 远程查看实时画面,当检测到排污行为时自动抓拍并推送报警信息至管理人员。
数据采集终端:选用工业级小型遥测终端机,支持多路传感器接入,内置 6000mAh 锂电池(可外接太阳能板充电),待机时间≥30 天。终端支持 LoRa 无线通信(传输距离≥3km)和 4G 上传备份,数据采样间隔可远程设置(10 分钟 - 1小时),适合农村分散式监测场景。

SCJ-RTU01遥测终端机
溶解氧控制器:在曝气设备上安装智能控制器,测量范围 0-20mg/L,控制精度 ±0.5mg/L,当溶解氧低于设定值(如 2mg/L)时自动启动曝气泵,高于 5mg/L 时关闭,节能降耗的同时确保水体好氧环境,设备支持 RS485 接口,可接入数据平台实现远程控制。

沟渠水量在线监测
六、场景应用
黑臭水体动态评估:通过水质传感器实时监测溶解氧、氨氮等指标,平台根据《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指南》自动判断水体黑臭等级(轻度黑臭 / 重度黑臭 / 非黑臭),生成治理效果评估报告。
污染源精准溯源:当监测到水体氨氮浓度突然升高时,系统结合排污口流量和 COD 数据,快速定位污染源头。如:某河道氨氮超标,平台显示附近养殖厂排污口流量较前日增加 30%,执法人员立即到场核查,发现该养殖场偷排废水,及时制止并要求整改。
治理设施智能运维:人工湿地监测数据显示进水流量骤降,平台自动报警并派单至运维人员,现场检查发现进水管道堵塞,2 小时内完成疏通;溶解氧控制器根据水体含氧情况自动调节曝气强度,使处理成本降低 20%。
违法行为实时监管:摄像头拍摄到村民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,系统自动识别并推送报警信息,村干部立即到场劝阻,并通过村广播开展环保宣传,提高村民环保意识。
村民参与共治:开发简易微信小程序,村民可通过拍照上传疑似污染点,平台自动关联该区域监测数据,核实后派发整改任务;定期在村公告栏发布水体监测数据和治理进展,邀请村民参与监督评议,形成治理合力。
通过本试点项目,可构建 “监测 - 治理 - 管护 - 参与” 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闭环体系,不仅能有效消除黑臭现象,还能形成一套低成本、易推广的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,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提供实践经验,助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