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方案

一、项目背景
我国地域辽阔,自然灾害种类多、分布广、频率高,地震、洪涝、台风、泥石流、干旱等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基层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直接关系到灾害应对的成效。然而,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极端灾害事件频发,传统基层防灾体系暴露出诸多短板。加快推进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建设,强化基层防灾基础设施、技术手段和组织能力,是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求。

二、现状问题
防灾基础设施薄弱:基层地区尤其是偏远乡村,防灾避难场所、应急物资储备点数量不足,且分布不合理;部分老旧建筑抗震、防洪能力差,缺乏必要的加固措施;灾害预警发布设施如广播、警报器等设备陈旧,覆盖范围有限。
监测预警能力不足:基层监测站点稀疏,监测设备落后,难以实时、准确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前兆信息。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单一,多依赖传统方式,在通信中断时无法及时将预警传递给群众;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和精准度不足,难以满足不同灾害场景和人群的需求。
应急物资与装备短缺: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不全、数量不足,缺乏专业救援装备,且物资储备管理不规范,存在过期、损坏等问题。应急交通工具匮乏,在灾害发生时难以快速运输物资和转移受灾群众。
基层应急组织与人员能力欠缺: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架构不健全,职责分工不明确;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专业化水平低,缺乏系统培训,在灾害应对中难以有效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。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淡薄,缺乏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。
信息共享与协同困难:基层各部门之间以及与上级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,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。在灾害应对过程中,部门间协同联动不足,导致救援效率低下,无法形成防灾救灾合力。
三、建设思路
完善基层防灾基础设施:科学规划建设避难场所、应急物资储备点,加固改造老旧建筑,升级灾害预警发布设施,提升基层抵御自然灾害的硬件水平。
强化监测预警能力:加密基层监测站点,引入先进监测设备,构建多渠道、精准化的预警发布体系,实现灾害信息的实时监测、准确预警和快速传递。
加强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: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,丰富物资储备种类,配备专业救援装备;建立科学的物资管理机制,确保物资随时可用。加强应急交通工具配备,提高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效率。
提升基层应急组织与人员能力: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架构,明确职责分工;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和救援队伍培训,提升专业化水平;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,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
构建信息共享与协同机制:搭建统一的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,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。建立协同联动机制,明确各部门在灾害应对中的职责和协作流程,提高应急响应效率。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1、灾害监测设备
气象灾害监测:在基层乡镇、村庄部署自动气象站,实时监测气温、气压、湿度、风速、风向、降雨量等气象要素。安装雷电监测仪,监测雷电活动,提前预警雷电灾害。

山区雨量监测站
地质灾害监测:在山区、地质灾害易发区布设位移监测传感器、裂缝监测仪、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等设备,实时监测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和水文情况。
洪涝灾害监测:在河流、水库、低洼易涝区域安装水位监测仪、流量监测仪,实时掌握水位和流量变化;部署视频监控设备,直观监测水情动态。
2、预警发布设备
多媒体预警终端:在乡镇集市、村庄广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装多媒体预警终端,可通过文字、图片、语音、视频等多种形式发布灾害预警信息,支持远程控制和多语言播报。
应急广播系统:完善基层应急广播网络,在各村组安装广播喇叭,实现预警信息的全覆盖;配备便携式应急广播设备,用于通信中断时的应急播报。
短信预警平台:建立基层短信预警平台,与通信运营商合作,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快速向辖区内群众发送预警短信。
3、应急物资与装备
物资储备设施:在乡镇建设标准化应急物资储备库,在村庄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点,配备货架、除湿机、消防器材等设施,保障物资储存安全。
救援装备:配备生命探测仪、破拆工具、担架、应急照明设备、冲锋舟、橡皮艇等专业救援装备;为基层救援队伍配备个人防护装备,如安全帽、防护服、防滑靴等。
应急交通工具:为乡镇配备应急救援车辆,用于运输物资和转移受灾群众;在交通不便的山区,配备全地形车、马匹等交通工具。
4、通信与信息设备
通信设备:为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和救援队伍配备卫星电话、对讲机、应急通信基站等设备,确保在常规通信中断时能够保持联络。
信息采集设备:配备便携式数据采集终端、无人机等设备,用于灾害现场信息采集和传输;在乡镇和重点村庄设置信息发布终端,方便群众查询灾害信息和应急指南。
五、监测产品选型
自动气象站:选用武汉水测家科技的自动气象站,可同时监测 10 种气象要素,测量精度高,数据传输稳定,支持 4G/5G、卫星等多种通信方式,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,能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。

雨量在线监测站
位移监测传感器:推荐武汉水测家的GNSS接收机,基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,监测精度可达毫米级,可实时获取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移数据,具备低功耗、长续航特点,适合野外长期部署。
多媒体预警终端:采用海康威视多媒体预警终端,具备 55 寸高清显示屏,支持 4K 视频播放,内置多语言语音播报系统,可通过网络远程控制,实现预警信息的精准发布。
水位流量监测站:在一些山洪易涝地区安装建设水流流量监测站,及时监测水位流量变化,掌握山洪状态,提前预警研判分析。采用武汉水测家科技自主研发的雷达水位计和雷达流量计,非接触式测量,精度高。

雷达水位计监测站
六、场景应用
日常防灾管理:通过灾害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气象、地质、水文等数据,上传至基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。管理人员可随时查看监测数据,分析灾害风险,制定防灾措施;利用信息发布终端向群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。
灾害预警与响应:当监测设备检测到灾害前兆或达到预警阈值时,自动触发预警机制。多媒体预警终端、应急广播系统、短信平台等多渠道同步发布预警信息,提醒群众做好防灾准备。基层应急管理部门和救援队伍迅速响应,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工作,组织群众转移至避难场所。
灾害救援与抢险:在灾害发生后,利用生命探测仪、无人机等设备开展人员搜救和灾情侦查;使用破拆工具、冲锋舟等装备进行抢险救援,解救被困群众,转移受灾物资。应急救援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保障救援人员和物资的快速运输。
灾后恢复与重建:通过信息采集设备收集灾害损失数据,为灾后评估提供依据。利用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协调各方资源,开展灾后恢复和重建工作,如修复受损基础设施、发放救灾物资、重建损毁房屋等。同时,总结灾害应对经验教训,进一步完善基层防灾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