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文基础设施建设,水文监测,水文缆道测流,缆道测流,水文监测预警,智慧水利,智慧河道,防洪监测预警

网站导航

成功案例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成功案例
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,水文缆道测流
时间:2025-06-21 16:43:02 点击次数:

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,水文缆道测流

水文基础设施

一、建设背景

水文基础设施是开展水文监测、分析和预报的物质基础,在防汛抗旱、水资源管理、水生态保护及水利工程建设运行中发挥着关键作用。近年来,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水文事件频发,暴雨、洪水、干旱等灾害风险加剧;同时,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城市化、工业化进程加快,对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。然而,现有的水文基础设施存在布局不合理、设备老化、技术手段落后、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,难以满足实时、精准、全面掌握水文信息的需求。加快推进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,通过更新设备、优化布局、提升技术水平,构建现代化水文监测体系,成为保障国家水安全、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。

智慧水文监测

二、现状问题

监测站点布局不完善:部分流域和区域水文监测站点分布稀疏,存在大量监测盲区,尤其是在偏远山区、中小河流及生态敏感区域,难以全面反映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。部分站点位置设置不合理,受地形、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,监测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准确性。

监测设备陈旧落后:多数水文站点仍在使用传统机械式或早期电子监测设备,如老式雨量计误差较大,水位计易受泥沙、漂浮物干扰,流量监测设备在复杂水流条件下测量精度低。设备老化严重,故障率高,维护成本不断增加,且部分设备已停产,配件更换困难。

数据传输与共享困难:水文数据传输依赖单一通信网络,在恶劣天气或偏远地区易出现传输中断,无法保证数据实时、稳定传输。不同部门(水利、气象、生态环境等)之间数据标准不统一,缺乏有效的共享机制和平台,形成“信息孤岛”,影响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应用。

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低:水文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滞后,数据采集、处理和分析主要依靠人工操作,自动化程度低。缺乏智能化分析手段,难以对海量水文数据进行深度挖掘,无法实现水文趋势预测、灾害预警等功能,制约了科学决策和应急响应能力。

运维管理体系不健全:缺乏专业的水文基础设施运维团队和完善的运维管理制度,设备巡检、维护不及时,故障修复周期长。部分站点因地理位置偏远,运维难度大、成本高,导致设备长期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,影响数据的连续性和可靠性。

三、建设思路

优化监测站点布局:基于流域水系特征、地形地貌、防洪重点区域及水资源管理需求,科学规划水文监测站点,加密重点区域站点,调整不合理站点位置,构建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的监测网络,提高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。

升级更新监测设备:引入先进的自动化、智能化监测设备,提升数据采集的精度、频率和稳定性。采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、实时传输和远程监控,提高水文监测的现代化水平。

构建统一数据平台: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,搭建水文数据综合管理平台,整合多源数据,实现数据共享与协同应用。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,为防汛抗旱、水资源调度、水生态保护等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。

提升信息化与智能化能力:加强水文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,开发智能化分析模型和算法,实现水文要素实时监测、趋势预测和灾害预警。运用人工智能、数字孪生等技术,提高水文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,辅助科学决策。

完善运维管理体系:建立专业化的运维团队,制定标准化的运维流程和考核制度,利用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技术,实现设备故障的快速定位和修复。引入社会化运维服务,降低运维成本,保障水文基础设施稳定运行。

水文缆道测流
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

1、水文要素监测设备

雨量监测:在各监测站点安装翻斗式雨量计。翻斗式雨量计结构简单、成本低、可靠性高,通过翻斗翻转次数计量降雨量,配备数据采集模块实现自动采集和传输。

水位监测:在河流、湖泊、水库等水域关键断面安装雷达水位计和压力式水位计。雷达水位计采用非接触式测量,不受水质、漂浮物影响,量程可达0-50m,精度±3mm,适用于各种复杂水面环境;压力式水位计精度高,尤其适用于深水区域,内置温度补偿模块,确保测量准确性,配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数据实时传输。

流量监测:部署多普勒超声波流量计、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(ADCP)和雷达流量计。多普勒流速仪适用于单点流速测量,测量精度±1%,可快速获取河道流速数据;ADCP能够快速测量断面流速分布,直接计算流量,测量范围广、精度高,特别适合流量较大、水流复杂的河道。

水质监测:在水源地、入河排污口、重点水域等位置安装多参数水质监测仪,实时监测pH值、溶解氧、电导率、浊度、化学需氧量(COD)、氨氮等常规指标;针对污染风险较高区域,增设重金属在线监测仪和生物毒性检测仪,及时发现水质污染问题,具备自动校准和数据上传功能。

土壤墒情监测:在农田、林区等区域埋设土壤墒情传感器,监测土壤含水量、温度、酸碱度等参数,为农业灌溉、生态补水等提供数据支持。

移动缆道雷达波测流系统:SCJ-ZDLL01自动雷达波测流系统由缆道塔架、自动运行车、雷达流速仪、遥测终端机、LORA电台、水位计、供电系统以及充电桩组成。设备采用低功耗设计,采集时间可以设置,同时设备支持在线值守,随时召测。

2、数据传输设备

通信网络:构建“4G/5G+光纤+卫星通信”多网融合数据传输网络。在信号良好区域采用4G/5G通信模块实现高速传输;偏远山区或网络中断时,启用卫星通信保障数据传输;重要站点铺设光纤专线确保数据稳定可靠。

水文遥测终端机RTU

数据传输终端:为各监测设备配备专业版遥测终端机,针对水文水利业务定制开发,支持TCP/IP、Modbus、MQTT等多种通信协议,支撑模拟量、数字量及开关量多种信号输入,实现数据实时、准确传输,具备数据缓存和断点续传功能。

视频监控设备:在重要水文站点、险工险段、水利工程等位置安装高清智能摄像头,具备夜视、变焦、移动侦测和AI识别功能,可实时监控水情变化、工程设施运行状态及人员活动情况,视频数据通过网络传输至监控中心,支持远程查看和存储。

3、辅助设备

自动气象站:配置自动气象站,监测气温、气压、湿度、风速、风向等气象要素,为水文分析提供辅助数据。

供电系统:采用太阳能供电与市电供电相结合的混合供电方式。在具备市电条件的站点,优先使用市电供电,并配备UPS不间断电源;在偏远无市电区域,安装太阳能供电系统,包括太阳能板、蓄电池和充电控制器,确保设备持续稳定运行。

防雷与防护设备:为所有电子设备安装防雷装置,包括电源防雷器、信号防雷器等;为监测设备配备防水、防尘、防腐蚀的防护箱,防护等级达到IP65以上,保障设备在恶劣环境下正常工作。

移动缆道雷达波测流系统

五、场景应用

日常水文监测与管理:通过各类监测设备实时采集雨量、水位、流量、水质等水文数据,上传至水文数据综合管理平台。管理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数据,生成可视化图表和统计报表,掌握水文变化趋势,为水资源管理、水利工程运行调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。

防汛抗旱预警:在汛期,实时监测河道水位和流量变化,结合历史数据和气象预报信息,利用洪水预警模型提前预测洪水演进过程和淹没范围,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,为防汛指挥部门制定抢险救灾方案、组织人员疏散、调配物资提供科学依据。干旱时期,通过监测雨量、河道流量、土壤墒情等数据,评估干旱程度,为抗旱决策提供支持,合理安排水资源分配。

水资源管理与调度:依据准确的水文监测数据,科学评估水资源量,优化水资源配置。合理调度水库、水闸等水利工程,保障城乡供水、农业灌溉和生态用水需求,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,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。

水生态环境保护:实时监测水质状况,当水质指标超标时,系统自动报警并定位污染区域。环保部门可根据监测数据及时采取污染治理措施,同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水质变化趋势,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决策依据,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。

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:为水利工程规划、设计、建设提供水文数据支持,通过监测工程周边水文要素变化,评估工程建设对水文环境的影响。在工程运行阶段,实时监测工程设施运行状态,确保工程安全稳定运行,如监测大坝渗流、位移等数据,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采取措施。

应急事件处置:在发生河道决口、溃坝、水污染事故等突发应急事件时,水文基础设施快速响应,实时采集和传输现场数据和视频信息,为应急指挥部门提供准确灾情信息。系统自动生成应急处置方案,辅助指挥人员科学决策,提高应急响应效率,减少灾害损失。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欢迎来电:18571629282

Copyright © 2024 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鄂ICP备2022002065号-1   --WTRExpert English website--

XML地图

QQ在线咨询
销售(微信同号)
18571629282
技术(微信同号)
1387120607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