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利信息化监测方案,水利信息化监测,水利信息化,水利监测方案,智慧水利,蓄滞洪区建设,水利数字孪生

网站导航

产品方案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解决方案 > 产品方案

水测家定制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水利信息化监测方案

产品时间:2025-04-30 16:57:47

简要描述:

详细介绍

水测家定制蓄滞洪区工程与安全建设水利

信息化监测方案 

水利信息化监测方案

一、项目背景

(一)政策要求与战略意义

蓄滞洪区是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多次在防御流域性大洪水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“底牌”作用。为强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运行管理,水利部近日印发《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方案》),启动实施蓄滞洪区建设管理三年行动。

《行动方案》锚定“分得进、蓄得住、排得出、人安全”目标,以防洪作用突出、启用频繁的国家蓄滞洪区为重点,统筹“硬设施”和“软建设”,集中治理与长效机制相结合,从完善法规规划体系、加快防洪工程建设、推进安全设施建设、健全管理机制等方面明确了重点任务。按照《行动方案》,到2027年底,新增的33处、累计共72处国家蓄滞洪区基本完成现行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任务,另外13处稳步推进建设、13处加快前期工作,蓄滞洪区主动调控、灵活调度、安全运用能力明显改善,治理管理能力显著增强。

此外,水利部还对全面推进数字孪生蓄滞洪区建设作出部署,要求进一步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,提升蓄滞洪区建设管理、调度运用的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
智慧水利监测

(二)工程现状与核心需求

我国现有蓄滞洪区多建于上世纪50-70年代,存在三大核心痛点:

工程安全隐患突出:部分堤岸、分洪闸等设施老化,渗流、裂缝等病害监测依赖人工巡检,时效性差;

洪水演进模拟粗放:缺乏实时水情数据支撑,分洪决策主要依靠历史经验,难以精准评估淹没范围和风险等级;

应急管理滞后:区内居民预警、物资调度、人员转移等依赖传统手段,信息化支撑不足。

 

二、现状问题分析

(一)监测体系碎片化

现有监测设备多为单点部署,水位、流量、工情数据独立采集,缺乏统一数据中台,形成"数据孤岛";部分老旧设备(如机械式水位计)精度低(误差>5cm),且无法实现远程传输数据。

(二)预警能力薄弱

分洪决策依赖人工分析,从水情采集到预警发布耗时超过30分钟,难以满足"30分钟内完成洪水演进模拟"的应急要求;居民预警仅靠广播和电话通知,覆盖率不足60%。

(三)工程安全监测不足

堤岸渗流压力、沉降位移等关键参数监测覆盖率不足30%,分洪闸启闭状态、设备运行参数(如电机温度、振动频率)缺乏实时监控,故障发现延迟常达数小时。

(四)通信保障脆弱

蓄滞洪区多位于偏远地区,4G网络覆盖率仅70%,极端天气下易出现信号中断,卫星通信备用链路尚未普及。

 

三、解决思路

(一)构建"空天地一体"监测网络

融合卫星遥感(洪水淹没范围监测)、无人机巡检(堤岸快速排查)、地面传感器(实时工情水情采集),形成全要素、全时段监测体系。

(二)打造智能决策平台

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蓄滞洪区三维模型,接入实时监测数据实现洪水演进动态模拟,支撑分洪时机、淹没范围、人员转移路径的智能决策。

(三)强化应急通信与预警

部署"5G+北斗"融合通信网络,建设多渠道预警发布系统(短信、广播、APP、LED屏),实现预警信息10分钟内全覆盖。

(四)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

对堤岸、水闸、泵站等工程设施进行数字化建档,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运行状态,实现故障自动诊断和维修工单智能派发。

 

四、硬件感知体系设计

(一)水情监测子系统

设备类型

功能定位

技术参数要求

部署位置

雷达水位计

实时监测水位变化

精度±1cm,量程0-30m,支持4G/LoRa传输

河道断面、分洪口

多普勒超声波流速计

测量洪水流速与流量

流速精度±1.5%,支持非接触式测量

主河道、支流交汇处

水质多参数传感器

监测分洪后水质变化(如含沙量)

集成浊度、pH、电导率传感器

蓄滞洪区入口/出口

 

(二)工程安全监测子系统

设备类型

监测参数

技术指标

部署重点

渗压计

堤岸渗透压力

精度±0.1%FS,耐水压0-10MPa

堤基防渗墙、背水坡

沉降位移传感器

地表/深层位移

精度±0.5mm(地表),±1mm(深层)

堤顶、闸室基础

振动传感器

水闸设备振动

频率范围0.1-1000Hz,灵敏度10mV/g

闸门启闭机、泵站电机

视频监控球机

实时可视化巡检

800万像素,支持AI行为识别(如人员越界)

重要闸站、险工险段

 

(三)通信与能源子系统

遥测终端机通信网络:

主干网:在蓄滞洪区周边部署5G基站,重点区域实现99.9%信号覆盖;

备用网:配置北斗短报文终端,确保极端天气下数据传输不中断;

局域网:采用LoRa无线传感器网络(覆盖半径2km),解决偏远测点联网问题。

能源供应:

太阳能供电系统:配置100W太阳能板+200Ah蓄电池,支持设备7天连续阴雨运行;

市电互补:在分洪闸等核心设施处接入市电,配备UPS备用电源。

 

五、产品选型建议

(一)核心设备选型表

 

类别

推荐产品

优势特点

雷达水位计

SCJ-LD07雷达水位计

抗水雾干扰,支持自动温度补偿

沉降传感器

振弦式沉降仪

精度0.01mm,适用于长期露天环境

智能水闸控制器

一体化闸门控制系统

集成PLC控制、视频监控、边缘计算

无人机

测绘无人机

续航55分钟,支持RTK厘米级定位

 

(二)软件平台选型

数据中台:采用云水利数据中台,支持多源数据(传感器、视频、遥感)接入与治理;

数字孪生系统:依托云平台,实现蓄滞洪区地形、工程设施1:1建模;

预警系统:定制开发"蓄滞洪区应急指挥APP",支持一键生成人员转移路线和物资调配方案。

 

六、场景应用设计

(一)工程安全监测场景

水利数字孪生

淮河王家坝闸开闸退洪

 

堤岸健康管理:通过渗压计和沉降传感器实时监测数据,当渗透压力超过阈值(如设计值的80%)或单日沉降量>5mm时,系统自动触发黄色预警,同步推送维修工单至管理单位。

水闸智能运维:振动传感器实时监测闸门启闭机运行状态,当振动频率异常(如超过额定值±10%)时,自动停止设备运行并报警,同时调取最近30分钟视频核查现场情况。

(二)洪水调度场景

水利信息化平台系统

分洪决策支持:当监测到上游水位超警戒(如超过设计洪水位1m),数字孪生系统自动模拟洪水演进过程,输出淹没区域(精度至50m×50m网格)、水深分布、受影响人口等数据,辅助决策者10分钟内完成分洪方案制定。

淹没范围动态监控:通过卫星遥感(如高分三号SAR卫星)和无人机巡检,每30分钟更新洪水边界,在指挥大屏实时标注受威胁村庄、道路,自动生成人员转移优先级清单。

(三)应急管理场景

多渠道预警发布:当启动分洪命令后,系统自动向蓄滞洪区居民发送短信预警(含转移路线图),同步触发村广播、社区LED屏滚动提示,偏远地区通过北斗终端发送短报文,确保3分钟内预警信息覆盖100%人口。

物资智能调度:基于实时淹没数据和避难场所容量,自动计算所需救生衣、食品、饮用水等物资数量,生成最优运输路线(避开积水路段),并通过GIS地图实时追踪物资运输状态。

 

七、实施保障

(一)建设周期

阶段6个月):完成重点蓄滞洪区(如荆江分洪区)监测设备部署和数据中台搭建;

阶段9个月):全区监测网络覆盖,数字孪生系统和预警平台上线;

阶段3个月):完成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,系统正式投入运行。

(二)投资估算

总投资约**万元(具体根据实际项目预算),其中:

硬件设备:**万元(含立杆辅材、供电吸入、传感器、通信设备、无人机等);

软件平台:**万元(数据治理、数据中台、数字孪生、预警系统);

工程实施与运维:**万元(含安装调试、5年运维服务)。

(三)效益分析

安全效益:堤岸险情发现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15分钟,分洪决策效率提升70%;

经济效益:减少洪水淹没损失约2-3亿元/次(按历史数据测算),设备运维成本降低40%;

社会效益:居民预警覆盖率提升至98%,人员转移时间缩短50%,保障蓄滞洪区200万群众生命安全。

 


产品咨询

留言框

  • 您的姓名:

  • 联系电话:

  • 常用邮箱:

  • 留言内容:

推荐产品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欢迎来电:18571629282

Copyright © 2024 武汉水测家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 鄂ICP备2022002065号-1   --WTRExpert English website--

XML地图

QQ在线咨询
销售(微信同号)
18571629282
技术(微信同号)
13871206075